专家教你应对“节后综合征”

2025年10月09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国庆中秋长假“余额清零”,许多市民面临从“放松模式”到“工作模式”的转换,一时间无所适从。

哈欠连连、情绪低落、精神不振……这些可能都是“节后综合征”的表现。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医师师春梅指出,这是身心从放松状态回归日常轨道的短暂适应过程,通过科学调整可以有效缓解。

师春梅介绍,“节后综合征”是指人们在假期后重新投入工作或学习时出现的生理或心理不适。这并非疾病,而是身心适应的正常过程。

师春梅提醒市民关注以下三个“节后综合征”主要信号:睡眠紊乱是最常见表现,假期作息不规律导致生物钟被打乱,很多人晚上失眠、白天困倦,昼夜节律失调;情绪焦虑和疲劳感同样值得关注,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紧张、疲乏无力;肠胃功能紊乱也不容忽视,假期大吃大喝容易导致腹胀、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给肠胃造成沉重负担。

“节后综合征”是大多数人都可能经历的正常生理心理反应,不必过度焦虑。师春梅表示:“通过科学调整作息、饮食和运动,配合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顺利过渡到正常的工作生活节奏。”

调整作息,恢复健康睡眠节律。“恢复规律作息,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是赶走‘节后综合征’的关键。”师春梅强调要睡好“子午觉”,晚上11点前睡觉,7点左右起床,午休20分钟。

睡前准备同样重要。师春梅建议:“睡前1小时不要接触电子产品,因为其产生的蓝光会减少褪黑素的分泌。”可以换成阅读轻松的书籍,或收听助眠音频节目。

睡前3小时避免剧烈运动,最好抽半小时放松身心。可以尝试冥想、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或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调理饮食,给肠胃“放个假”。假期过后,饮食调理尤为关键。师春梅建议:“尝试吃两三天素食,每次吃七分饱,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稀饭等清淡食物。”

饮食调整不仅要注重食材选择,还要注意进食节奏,给消化系统一个适应的过程,避免突然的负担增加。

调节运动与心理,由内而外恢复活力。其中,适度运动是重要一环。师春梅推荐轻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八段锦、太极拳等,避免高强度对抗性剧烈的锻炼。

心理调节同样不可忽视。“可以给自己设置缓冲期,增加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自己‘我可以的’。”师春梅建议静心思考上班后应该做的事,使心理逐渐调整到工作状态。

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心智发育不成熟,节后调整需要家长引导。师春梅建议家长通过创造亲子时光,逐步减少娱乐时间,适当安排学习活动。

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要特别注意节后身体变化。合理安排作息,避免熬夜等加重身体负担,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

多数人经过1~2周自我调整可以自然恢复。师春梅提醒:“如果超过2周没有缓解,或者感觉个人调节能力不足,需要尽快就医,寻求更专业的身心帮助。”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通讯员王运广 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