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惠州”引客来,文旅融合气象新

惠州日报评论员

2025年10月13日惠州日报惠州日报
字号:T|T

国庆中秋假期的惠州,山海之间游人如织,古村驿站着墨生辉,红色场馆观者云集,一举冲上百度地图实时迁徙平台“全国热门迁入地”第五名,荣登高德扫街榜“长假景点吸引力城市排行榜”TOP20,罗浮山更是名列高德扫街榜全国热门“奔县”景区。据初步测算,8天假期全市累计接待游客39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35亿元。尤为引人关注的是,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不仅打通了交通脉络,更串起了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为惠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18最美旅游公路,堪称“交通+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典范之作。双节假日期间,仅前来打卡的骑行爱好者就超过4万人次,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接待游客近80万人次,约占全市游客总人次的1/5,其中过夜游客逾20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以苏东坡“十六乐事”为灵感打造的218最美旅游公路系列驿站,将千年文脉转化为可感可期的沉浸式体验——永汉河驿站的“隔江山寺闻钟”、香溪谷驿站的“客至汲泉烹茶”、沙迳碧道驿站的“接客不着衣冠”……每个驿站都是一首立体的诗,一幅流动的画,让游客在山水之间与历史对话,与文化相拥。这种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做法,既彰显了城市文化自信,也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文旅融合的“惠州实践”,其魅力不仅在于硬件提升,更在于模式创新。下浪溪畔驿站以双品牌运营,实现千里走单骑的“艺术与在地趣味”和三山来迟的“幸福桃花源”旅居理念各展所长、相得益彰;香溪湾驿站打破传统公路驿站单一功能,以“全面对外开放”模式和“驿站+”复合型业态,重新定义公路旅游服务场景;长滩艺术村采用“国企+民企+村集体+村民”合作机制,累计盘活605间闲置房屋,带动226户村民以老宅入股、参与经营。这些创新实践,既丰富了游客体验,也激活了乡村资源,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红色旅游的创新发展,同样是惠州文旅融合的亮丽一笔。东湖旅店的VR体验项目“秘密大营救在惠州”,让游客“穿越”历史现场;高潭中洞村以“可参与、可感知”的红色体验,让革命记忆可触可及;“高火火”等红色文创产品,既以新颖方式传播革命精神,也为老区振兴增添新活力。这些创新举措,让红色旅游焕发时代光彩,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

文旅热度的提升,直接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沿线土特产,比如蜂蜜、米饼、腐竹、豆腐花等成为游客抢手货,一些农家乐周末收入实现翻番,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共享发展成果。统计数据显示,双节假期8天,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内特产店与农家乐接待游客32万多人次,总销售额突破6000万元。事实充分证明: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1+1”,而是要通过资源整合、业态创新、服务提升,实现“1+1>2”的倍增效应。

火爆出圈的218最美旅游公路,不仅是惠州文旅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是惠州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让我们持续深化文旅融合创新,不断提升文旅市场服务质量,推动“山海惠州”焕发更加迷人的魅力,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高质量发展作出惠州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