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院合一”成龙门县总医院后,医疗环境大幅提升,很多患者回流龙门治病。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摄
半年腹痛难忍,不幸确诊双癌——恶性乙状结肠肿瘤与肝左外叶转移瘤,惠州市龙门县麻榨镇横汉村村民何先生日前在“家门口”的龙门县总医院接受省级专家团队实施的微创手术,成功摘除这两颗“定时炸弹”。“县医院能做这样的大手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术后13天出院的何先生感叹道。
这台手术,填补了龙门县高难度双肿瘤同期切除手术的空白,是龙门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龙门县直面医疗资源分散、群众就医不便、大病奔波外地治等痛点,在全省首创“三院合一”模式,并借助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东风,引入省级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托管龙门县总医院,成功打造“省市县镇村”五级协同医疗服务模式,山区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今年4月,龙门县作为广东唯一代表,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培训班上分享医共体建设经验。
这个曾经“医保倒挂”的山区县,如今成为县域医改“尖子生”,县域就诊率大幅提升至95%,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
资源整合
在全省首创“三院合一”降成本提效率
今年上半年,三四级手术占比突破48%,县外医保资金回流上升6.9%,门诊量与患者满意度持续上扬……龙门县总医院院长支国舟浏览着全院运营报表,数据无声地讲述着改革带来的变化。
曾经,龙门跟大多数县城一样面临着严峻的医疗困境——总面积2267.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32万人,地广人稀导致医疗资源碎片化,医保资金流向县外结算多于县内结算,形成“医保倒挂”。西南部永汉镇、麻榨镇近10万人口因临近广州增城干脆直接跨市到那边就医。
“印象最深的是我当年孕检,因为县里的医疗水平和医疗环境差,每次去孕检我都感觉不太放心。有次孕期见红,家里人不得已就送我去增城看,又奔波又贵。”永汉镇居民王女士对当年的“看病难、看病贵”记忆犹新。
转机出现在2019年,龙门县被列入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开始以公立医院改革及强基层为重点,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随着改革深入,龙门县直面县级公立医院“重复投入、同质竞争”难题,结合当地人口不多、医疗力量不足等县情,于2022年在全省率先推行“三院合一”改革,将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整合为龙门县总医院,具备年接诊70万人次以上门急诊服务能力和年收治4万人次以上住院服务能力,与旧医院相比,软硬件设施都有了极大改善。
龙门县总医院创新采用“同一地点、三个牌子、一套班子”的一体化运营模式,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即人民医院主抓急救、重症与手术科室,中医医院强化中医药诊疗,妇幼保健院专攻妇女儿童健康,12个共享科室(影像、检验等)实现设备与人员全县统筹。
“改革不是做加法,而是做乘法。通过公立医院系统性重组和机制创新,产生协同效应和倍增效应。”龙门县卫生健康局局长钟华坚表示。改革后,医疗设备重复采购减少120种,行政岗位精简30%,节约资金超3亿元,运营成本显著降低,而服务能力实现了“1+1+1>3”的聚合效应。
龙门居民李女士深切感受到改革的成效。以往,她需要定期到县人民医院复查乳腺结节、到县中医医院或县妇幼保健院调理月经问题。“如今我在龙门县总医院就能‘一站式’完成所有诊疗。”李女士感慨道,该院还大力发展优势专科,让患者得到更好的诊疗。
技术突破
省级医疗资源直达县镇村
今年6月,永汉镇红星村50多岁的李先生被查出侵犯多器官多血管的巨大胰头肿瘤。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外科杨剑博士联合龙门县总医院普外科团队,成功为其实施龙门县首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这一被誉为普外科“天花板”手术的完成,标志着龙门医疗技术实现质的飞跃。
这背后,是广东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将龙门列入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县,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有力实践。
2024年9月,借助“百千万工程”东风,龙门县总医院迎来新阶段: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全面托管,派驻11名专家长期驻点,覆盖急诊、肿瘤、肾病等10个高外转率病种专科。
龙门县域医疗资源整合与服务能力跃升按下“加速键”:以省级医院为龙头,市级三甲帮扶医院为辅助,构建“1+3+16+154”省市县镇村五级新型医共体,即联动1家省级医院、3家县级医院、16家乡镇卫生院、154家村卫生站。
这一创新模式如同一张紧密的医疗协作网络,将优质医疗资源从省级医院下沉到基层,让偏远地区的群众也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今年3月,一名43岁患者因先天解剖异常导致严重肾积水。以往,这类患者要转到广州等地的大医院治疗。在龙门县总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泌尿外科徐啊白教授团队操控“精锋手术机器人”,成功实施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整形术,填补了惠州市机器人辅助泌尿外科手术空白。这标志着龙门微创外科迈入智能化时代。
记者了解到,托管以来,龙门县总医院新增5个专科,50余项新技术落地,病床使用率提高13%,基层手术量从零突破至年均700余例,90%常见病在县域内解决。
技术的下沉还直达乡村。目前龙门县总医院22名科主任挂职乡镇分院副院长,2024年累计派出专家1876人次,服务2.1万人次。
“龙门群众‘小病县里查,大病奔广深’已成为历史。”龙门县域医共体综合事务管理中心主任刘琪表示,通过公立医院深度整合资源,五级人才、技术、设备实现共享,优质医疗服务真正“触手可及”。
流程优化
连续诊疗打造生命救治“高速路”
在生死时速的赛道上,医共体架起的不是普通的医疗技术桥梁,而是全域响应、精准联动的生命超导通道。
“我这条命是医共体抢回来的。”今年3月20日凌晨,麻榨镇的陈伯突发胸痛,送至镇卫生院后,心电图秒传至县心电诊断中心,心梗确诊。转诊申请提交仅3分钟,绿色通道开启,救护车直送龙门县总医院胸痛中心,省级专家线上会诊,血管开通时间比传统流程缩短30%。
这场跨越70公里的生命接力,是龙门医共体连续医疗转诊服务的生动写照。龙门县总医院设立转诊与连续医疗服务中心,推行“双通道转诊直通车”模式,县镇专线电话、专人专岗24小时待命,一年来为约2.25万名患者提供高效服务。
同时,龙门投入4800万元建成医共体综合信息平台,形成县镇村三级信息“一张网”,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龙门还创新“村镇检查+省级诊断”模式,依托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推动影像、心电远程互动诊断,实现县镇村三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2024年,全县完成远程医疗服务30多万人次,基层影像诊断准确率从75%提升至92%,“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的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
“在生命救治中,每节省1分钟,就多一分生机。”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帮扶专家杨剑说。
为优化就医流程,龙门县总医院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患者业务办理耗时下降42%,日均排队次数减少3.2次,构建“30秒响应、8分钟办结”的高效服务体系,患者满意度极大提升。
民生减负
实实在在的“健康获得感”
医共体建设,改善的不仅是服务体验,还有实实在在的经济账。
“足不出县治疗癌症,省了约2万元。”体内两颗“定时炸弹”成功摘除后,麻榨镇横汉村村民何先生算了一笔账:总费用约5万元,县内医保报销85%,自付1万多元;若赴市外,报销比例降20%,加上转诊二次住院起付费、更高的床位费陪护费等,自付将超3万元。
原来,依托示范项目——惠州市肿瘤防治能力提升项目,龙门通过早筛干预、专家帮扶、医保倾斜三重机制,大幅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在深圳居住的龙门籍钟女士,因子宫脱垂选择回到龙门县总医院,接受龙门首例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骶韧带高位悬吊术。“相比广深,医疗自费部分省了2000多元,加上伙食费等,节省近万元。”
永汉镇尿毒症患者王女士同样深有体会:“以前每周跑外地透析3次,如今镇卫生院有了血透科,每年省下伙食交通费1万多元。”
龙门县总医院医保科负责人彭世友介绍,“三院合一”后,患者在任何一家院区都能享受同等报销,中心药房实现1200余种药品县镇村同质配备,人均门诊药费降30%。通过资源下沉、统一采购、流程优化、医保支付改革等举措,龙门有效降低了群众就医成本。
“50万以下人口的县域,龙门县总医院的医疗模式最为适配。”支国舟表示,从“医保倒挂”到“患者回流”,龙门县成功打造“省市县镇村”五级协同医疗服务模式,县域内就诊率提升至95%,次均费用同比下降18%。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汪洪滨评价:“龙门探索打造的‘省市县镇村’五级协同医疗服务模式,为省内其他山区县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范本。”
2021年以来连续三年获省通报表扬,5项创新案例全省推广,先后入选广东省第一批医共体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广东省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单位,荣获全国“医共体建设标杆奖”……龙门县通过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有效破解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困局,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龙门样本”。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侯县军 张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