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惠城区政务服务中心进门右手侧多了一块蓝色牌子——“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群众原以为要“到处跑、磨破嘴”的事,没想到通过“扫码10分钟受理,办结短信实时推送”,短短2天就解决了,被赞为“VIP式兜底”。
与咨询台不同,“办不成事”窗口专接“烫手山芋”,比如历史遗留、跨省材料、政策空白、部门扯皮等问题。如今,窗口运行5个多月以来,119宗“疑难杂症”全部办结,成为惠城聚焦群众需求、以“小切口”推动政务服务“大变革”的生动实践。
(一)
今年5月,市民陈先生的房子过户遇上了难题,原户主丁先生已入加拿大籍,身份证过期且户籍注销,虽然陈先生提供公证书,但是材料需跨区域多部门核实。
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窗口人员引导他到“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登记办理,仅仅10分钟后他就收到了反馈短信。当天,惠城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就联系公证处发函核实、协助补材料。“我两天就拿到证了,简直是VIP体验!”
窥一斑而知全豹。“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其实就是政务大厅里的兜底柜台,当群众遇到政策空白、材料缺失、部门扯皮等“疑难杂症”,在此扫码登记后,窗口立即启动跨部门协调、限时办结和全程短信反馈等机制,为办事人提供“兜底”服务,确保难事能办、小事办好。
您也许好奇,惠城“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是如何保证办事高效的?
答案就写在“发现—反馈—解决”问题高效贯通的闭环里。惠城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事项分为两类,一类是即办事项,要求当天办结;另一类是涉及多部门或跨区域协调事项,则要求当天受理,具体视事项的复杂程度办理。这一过程中,进度短信一条不落,群众随时知道“谁在办、办到哪、何时好”,把心“放进肚子里”。
(二)
如果说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最终也可能变成新的“堰塞湖”。所以,更重要的是围绕“事为何办不成”,找准问题的根源,疏通政务服务的“堵点”。
那么,群众事儿为何办不成?
究其原因一,缺乏解决问题的“硬支撑”——清晰的责任、跨部门协作机制。
惠城区针对这一“堵点”,构建“专窗兜底+全流程闭环”机制,在政务服务中心、高新区和各镇街的党群服务中心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配备专职人员,落实“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确保群众诉求“有人管、限时办”。群众前来咨询、反映问题,第一个接待的工作人员要负责到底,并且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予办理或答复。一旦遇到跨部门难题,惠城“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多部门联动协调小组立即启动,各部门打破壁垒、同步响应,协同处置一气呵成。
究其原因二,一些共性问题反复出现,没有形成标准化服务流程,导致“治标不治本”。
针对这个痛点,当前惠城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通过总结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形成一套标准化的办事流程和规范,为后续类似问题的处理提供参考和依据。若“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诉求增多,该局将定期研判难点堵点,借解决“一件事”推动各职能部门建立“一类事”服务标准,实现流程再造。
窗口从解决“一件事”到办成“一类事”,从打通“一个环节”到畅通“全链条”,这就如同修路,把路修宽了,后面的人就能少走冤枉路,真正提高办事效率。
(三)
从宁夏银川打通29项专网审批系统,破除数据壁垒;到浙江杭州探索窗口联动平台,用大数据挖掘共性原因;再到惠城线下区镇两级24个站点设专窗,园区商圈同步覆盖,线上扫码直达,进度实时可查,闭环一步到位……“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出现,把“办不成事”摆到台面上,不仅解决个别群众的“急难愁盼”,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政务服务改革的底层逻辑,即从实现“兜底”到最终走向“标准化”。
这种机制创新,体现了治理理念的转变,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智办”升级。
设想一下,如果将惠城区“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进行推广,让各县域服务点串联成一张覆盖全市的政务服务网,那么收集到的共性问题将更具规模与代表性,也更易提炼形成“一类事”的统一解决方案与服务标准。如此一来,不仅能减少各县域重复攻关的成本,更能推动惠州全市政务服务流程的协同优化,让“好办”“智办”的服务体验惠及更多群众与企业,实现政务服务质效的全域提升。
当然我们更期待的是,有一天惠州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逐渐变得“门可罗雀”,那便是政务服务蝶变之时——到那时,政务服务真正实现从“能办”到“好办”、从“被动办”到“主动办”的跃升,制度更加完善、流程更加规范、服务更加优质,群众办事方便高效、满意度高,也就不再需要“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了。
惠州日报记者叶文青 林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