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蚊+”的惠州样本

从生态治理到民生温度的双重答卷‌

2025年10月18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p>    云博园经过两个月高效改造,如今已成为惠州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口袋公园”。</p>

云博园经过两个月高效改造,如今已成为惠州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口袋公园”。

<p>    云博园LOGO传递出惠州紧跟时代步伐的现代气质。</p>

云博园LOGO传递出惠州紧跟时代步伐的现代气质。

<p>    在新湖公园,工人定时进行消杀作业。</p>

在新湖公园,工人定时进行消杀作业。

<p>    在新湖公园,工人在清扫绿化垃圾。</p>

在新湖公园,工人在清扫绿化垃圾。

当“防蚊”从单纯的消杀升级为“防蚊+”的生态治理模式,惠州以云博园和新湖公园为样本,交出了一份融合疫情防控、城市更新与民生服务的创新答卷。

云博园的蜕变,展现了“设计先行”的巧思:通过地形排水与透水铺装切断蚊虫孳生链,以“全龄友好”理念重构城市边角地,让昔日的卫生死角成为展示“山、水、城、海”文化的城市展厅。而新湖公园则依托“科技+协同”的动态管理,以太阳能灭蚊灯、分时段消杀和硬件改造,将防控网络织入日常养护,实现从“治标”到“治本”的跨越。

两处样本的共同点,在于将“防蚊”作为民生工程的切入点——云博园以LOGO传递城市气质,新湖公园用翻新设施提升体验,最终指向“宜居惠州”的深层目标。这种“防蚊+”模式,既是爱国卫生运动的生动实践,更为其他城市提供了“环境治理与人文关怀并重”的惠州智慧。

云博园

昔日蚊虫孳生地 今日城市形象展示园

从卫生死角到全龄乐园,从“蚊虫孳生地”变身“城市会客厅”。曾经建筑垃圾堆积、杂草丛生的市博物馆南侧闲置地块,经过两个月高效改造,如今已成为惠州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口袋公园”。

日前,以“全龄友好”为理念的云博园正式开放,不仅以疏林草地、舒缓草阶和无障碍步道构建起多元休闲空间,更通过科学排水系统和常态化疫情防控消杀,根除了昔日蚊虫孳生隐患,成为惠州城市形象展示的新窗口。

两个月攻坚破解治理难题,“脏乱差”地块蜕变

秋日暖阳下,孩子们在园内追逐嬉戏,年轻人倚着波浪形“躺墙”拍照打卡,老人沿着无障碍步道悠闲散步——这是记者近日在云博园看到的场景。难以想象,两个月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卫生死角。云博园用一场“变形记”诠释了城市边角地如何焕发新生。

“原来这里杂草长得很高,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遍地,是典型的疫情防控盲区。”惠州市市政园林事务中心工程二部部长周海燕在采访中坦言。

改造前,该地块为闲置空地,西侧地面硬化,东侧泥土裸露,四周杂草丛生,建筑垃圾遍地,存在蚊虫滋生隐患,属于疫情防控盲区,影响城市形象与安全。

为给市民营造良好的环境并筑牢疫情防线,我市从城市长远规划出发,将其改造为公园绿地。今年8月,工程施工团队进场后,首先清运大量积存垃圾,并因地制宜利用原有地形坡度,避免大填大挖,仅用两个月时间便完成改造。改造工作以疏林草地为基调,建设面积近6000平方米。

全龄友好理念落地,市民点赞城市形象LOGO

改造内容包括地形塑造、绿化提升、休闲设施、景观灯、特色标识设置等,着力打造全龄友好生态空间。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惠州中心城区的首例舒缓草阶——“躺墙”,草阶以“融入自然”为核心设计理念,采用缓坡式堆叠结构,铺设优质草坪,打造自然起伏的阶梯状空间,既能保持翠绿鲜活的景观效果,又能满足市民的多样休闲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园中植入的“惠”字与“云博园”LOGO。“惠”字LOGO意在展现“山、水、城、海”一体的独特风貌,红、绿、蓝三色分别代表岭南荔枝、环南昆山一罗浮山引领区及东江母亲河和魅力海湾。“云博园”LOGO则传递出惠州紧跟时代步伐、发展高新产业的现代气质,让绿地成为展示城市文化与发展活力的“流动展厅”。

“这些LOGO很好地展示了城市形象,在阳光下格外醒目,非常有品位。”家住附近的市民张先生说,国庆假期,他特意带外地来惠的亲戚到这里散步游玩,亲戚和他还一起站在这些LOGO旁拍照留念。

公园内,以防滑耐磨的透水混凝土材质铺设的无障碍活力步道如同纽带般串联起整个场地,不仅满足了市民的运动需求,更保障了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无障碍通行,真正实现“运动不分年龄,休闲没有门槛”。

巧用地形与排水设计,从源头切断蚊虫孳生链

“没有积水,就没有蚊子!”周海燕指着园内缓坡草阶解释道。项目通过“地形排水+管道排水”双结合模式,借用原地形自然的坡度适当加工,再建设29个排水口,将雨水引向市政雨水井,彻底杜绝积水问题。此外,园内每日对垃圾桶、绿化带等地进行药物喷洒防蚊虫,每天环境也常扫常清。

“以前这片是杂草地,我每次都是快步经过,生怕被这里的蚊虫咬到。现在建成云博园,和过去完全是两个世界,不仅漂亮,还很少看到蚊子,我经常来这里休闲散步。”家住附近的市民陈女士说。

新湖公园

多管齐下打造舒适休闲空间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尚未完全驱散叶片上的露珠,新湖公园的消杀队员已经背着喷雾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喷雾机发出的嗡嗡声与鸟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晨间画面。

“我们精准把握日出后2小时、日落前2小时这两个蚊虫活动高峰期进行消杀。经过约3个月的分时段管理,现在蚊虫问题已得到显著改善。”惠州市东江公园服务中心公园养护部部长黄辉贤告诉记者。

精准防控,构建科学消杀网络

新湖公园依湖而建,绿树成荫,是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然而,优美的环境也曾有蚊虫滋扰的烦恼。如今,这一情况已得到彻底改善。

“现在新湖公园基本没什么蚊子,很舒服,我几乎每天都带小孩来玩。”正带着孩子游玩的市民黄诗怡笑着说。

走进位于惠城区江北的新湖公园,约3万平方米的园区内,11台太阳能灭蚊灯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些去年7、8月安装的设备,如今已成为公园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我市相关部门牵头的专项工程,为全市景区公园统一安装防蚊灯。”黄辉贤介绍,“这些设备利用太阳能自动工作,晚上点亮防蚊虫,实现了智能化管理。”

公园的疫情防控体现出精细化的特点。针对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园区,每日配置40升药剂,出动5名工作人员和2台常量喷雾机,对绿地及公共卫生间周边等重点区域进行全方位消杀。

硬件升级,从源头消除隐患

如今,到新湖公园游玩的市民可以看到球场、十二生肖雕像基座、公厕等多处都被翻新改造了。去年下半年完成的新湖公园品质提升工程,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惠州市市政园林事务中心对公园进行了精心改造,从源头上消除了蚊虫孳生的温床。

羽毛球场、篮球场地面和围网焕然一新,新铺装的丙烯酸面层不仅提升了市民的运动体验,更有效避免了积水问题。

公园西入口的变化尤为明显。曾经杂草丛生的空地,如今变成了规范的无障碍通道和非机动车停车位。这一改造不仅改善了停车秩序,更彻底消除了蚊虫孳生地。

十二生肖雕像基座的翻新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修补缺损部分,解决了以往容易积水的难题。

“这些改造看似与疫情防控无关,实则从源头上切断了蚊虫繁殖的链条。”黄辉贤说。

动态调整,应对节假日大客流

面对节假日人流增加的挑战,新湖公园有一套完善的应对机制。“我们的保洁工作每天至少两次,节假日还会增派人手。”黄辉贤表示,“像国庆假期这样的高峰期,我们晚上值班到十点钟,这是实打实的行动。”

药物喷洒工作也会根据人流量进行动态调整。公园采用低毒防蚊药物,在保障游客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喷洒。

“现在公园环境越来越好,几乎看不到蚊子,我们锻炼更加安心了。”正在篮球场上运动的市民李先生擦着汗说。

市市政园林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管辖的西湖、红花湖以及东江公园等20余个景区公园,均常态化开展预防基孔肯雅热等疫情防控工作。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上,市民在新湖公园里悠闲散步。通过硬件改造与动态管理相结合,新湖公园为市民打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休闲空间。

本组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通讯员高扬 邱楚瑜

本组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