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供电局运维工作人员在赛事开始前抵达保电现场。本组图片 通讯员王翎羽 摄
惠州供电局工作人员在赛事开始前检查智能融合终端。
10月15日启幕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轮滑项目决赛正在惠州火热进行。赛场内,运动健儿挥洒汗水、奋勇争先,演绎着体育竞技的热血与激情;赛场外,一场静默的守护同步展开,为赛事筑牢电力保障防线。南方电网广东惠州供电局以“设备零故障、场所零闪动、工作零差错、服务零投诉、安全零事故”为目标,组织青年突击队与党员服务队,对场馆电力设备开展“地毯式”排查,以“满格电力”为赛事架起可靠“生命线”。
电鸿系统链接“智慧大脑”
数智赋能提供可靠保障
本届全运会轮滑赛事设速度轮滑、自由式轮滑、单排轮滑球三个分项,赛程紧凑、场馆分散——单排轮滑球比赛于10月15日至19日在惠州体育馆进行,速度轮滑与自由式轮滑则于10月18日至19日在惠州市体育运动学校速度轮滑场展开。双场馆、多项目同步推进,对供电稳定性、精准性提出更高要求。对此,惠州供电局以科技破题,推动保电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跨越。
走进惠州体育馆配电房,一套新投运的电力鸿蒙(电鸿)物联操作系统格外醒目,它如“智慧大脑”般24小时值守,为赛事电力安全保驾护航。该系统依托鸿蒙生态“万物互联”能力,打通不同厂商设备的技术壁垒,实现电力设备统一接入、智能协同与全量数据贯通。设备电流、电压、温度等运行参数实时采集上传,后台通过智能算法分析研判,异常状态第一时间预警,保电人员远程即可精准掌握设备工况。
“两个场馆同时开赛,两处保电我们都要实现‘五个零’目标。”惠州惠城供电局生产计划部副经理赖育杰介绍,电鸿系统破解了传统保电中设备“语言不通”难题,如为不同品牌、类型设备装上“通用翻译器”,既实现数据互通共享,更推动保电模式从“被动巡检”转向“主动预警”、从“人海战术”转向“数字作战”,为双场馆同步赛事提供了坚实的数字支撑。
红色力量护航体育盛会
绿色能源助力低碳赛事
凭借保障残特奥会跆拳道赛事、十五运会跆拳道赛事的丰富经验,惠州供电局针对双场馆保电特殊性,以“党建+保电”为核心,构建“线上+线下”全天候守护体系,为供电安全再加码。
线上,惠州供电局通过在重要负荷加装智能传感器,通过“数字化实时监测+人工动态补位”模式,实现设备状态24小时全感知;同步依托输电专业生产运行支持系统,研发输电外破风险预警实时推送工具,数字化平台自动匹配十五运会保供电设备清单,值班人员在生产指挥中心,就可第一时间接收外破隐患预警信息,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处置”,为保电设备筑牢“数字防护盾”。
线下,惠州惠城供电局组建党员服务队、青年突击队,累计投入保电人员675人次、车辆183辆次、应急发电车12台次,开展周边特巡246人次。早在8月,该局便模拟实战开展保供电联合应急演练,锤炼队伍快速响应与协同作战能力。赛事开幕后,团队严格执行“一馆一册”“一馆一策清单”,运用无人机、红外测温等科技手段,对每公里线路、每个配电节点开展多轮次“健康体检”与动态评估,确保设备“零带病运行”。此外,该局还制定“市电双回路+UPS不间断电源+应急发电车”三重保障方案,全力确保电源输入高可靠、切换“零闪动”。
赛事期间,惠州供电局同步推进绿色能源应用,组织人员对充电站、光伏电站、储能站开展专项巡检,确保观赛游客的新能源汽车畅享便捷充电服务,为赛事注入清洁动力。
夜幕下的惠州体育馆灯火璀璨,单排轮滑球决赛激战正酣。场馆外,应急发电车与保电人员仍坚守岗位。随着赛事圆满落幕,惠州供电局再次交出大型活动保电高分答卷,向全社会展现了绿色、智能、可靠的电力保障新范式。
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 通讯员陈凌 潘帅臣 王翎羽 陈洁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