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基层胸痛救治单元通过省级验收

惠阳夯实基层胸痛急救网,力争年内实现全覆盖

2025年10月20日惠州日报惠阳新闻
字号:T|T
    患者在基层胸痛救治单元就诊。

患者在基层胸痛救治单元就诊。

日前,随着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最新一批验收结果公布,惠阳又有4家基层医疗机构跻身省级胸痛救治单元行列。至此,全区10家基层医疗机构中已有9家通过验收,通过率高达90%,惠阳区基层胸痛救治网络建设取得关键性进展。下一步,该区将致力于实现年内全覆盖目标,持续优化流程、普及急救知识,让优质胸痛急救服务惠及每一位基层群众。

基层首诊、快速转诊、上级救治无缝衔接

急性胸痛是多种心血管急危重症的典型症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其救治的核心原则是“时间就是生命”,每一分钟都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几率和术后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惠阳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基层群众对便捷、高效急救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部分镇村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与城区具备高级救治能力的三甲医院距离较远。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曾面临急救设备不足、专业人员经验相对欠缺等问题,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患者难以得到及时、规范的处置,错失最佳救治时机。

因此,构建覆盖区、镇、村三级基层胸痛救治网络,成为惠阳区补齐医疗急救短板、保障群众生命健康的迫切需求。

今年6月24日,首批5家基层医疗机构以规范的建设标准、专业的救治能力以及完善的服务流程,成功通过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的验收。10月9日,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公布最新一批验收结果,秋长街道办事处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沙田镇中心卫生院、新圩镇中心卫生院和淡水街道办事处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4家基层医疗机构也顺利通过验收。至此,惠阳区通过省级验收的基层胸痛救治单元总数达到9家。

这张胸痛急救“安全网”不仅能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自身的应急处置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获得初步、有效的急救服务,更能打通“基层首诊—快速转诊—上级救治”无缝衔接闭环,最大限度缩短救治时间,有效降低急性胸痛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

“软硬兼施”全面完善胸痛救治体系

镇村两级医疗机构作为区域胸痛救治网络的前沿哨点,承担着保障急性胸痛患者“第一时间获救”的关键职责。

“我们严格按照建设标准,在通道设置、设备配置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惠阳区卫生健康局三级主任科员李松辉向记者介绍。为满足胸痛救治单元的建设要求,惠阳区统一为所有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了肌钙蛋白快速检测设备、床旁心电监护仪等基础急救设备。同时,积极推动各机构优化内部空间布局,规范设置胸痛诊室、抢救室及专用床位,并在医院入口、门诊大厅、通道等关键位置设置清晰醒目的“胸痛优先”标识及引导指示,确保患者快速、准确抵达救治区域。此外,优先为基层配置“胸痛急救一包药”等,进一步夯实急救硬件根基。

在强化硬件支撑的同时,李松辉强调,惠阳区同样注重基层医疗机构软件提升,全面完善胸痛救治体系。区卫生健康局指导基层医疗机构构建“防—治—管”一体化闭环健康管理体系,将疾病预防、急性期治疗和后期康复管理有机结合,为患者提供全周期健康服务。并且,全面开辟胸痛急救绿色通道,严格执行“先救治、后付费”机制,切实保障急性胸痛患者能够得到最快速、无阻碍的医疗干预。

在提升基层人员职业技能方面,惠阳区卫生健康局充分发挥区域内龙头医院的引领作用,委托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惠州六院”)全面统筹全区胸痛中心及救治单元的建设工作,覆盖培训指导、协调推进、进展汇报等全流程。

惠州六院副院长刘宇智介绍,该院安排专人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一对一”精准指导。从线上系统注册、申报资料审核到日常数据填报,指导人员全程跟踪服务,及时解答和解决基层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确保建设流程规范、高效推进。

强化双向转诊机制,构建高效救治通道

为进一步提升胸痛救治的整体效率,惠阳区持续深化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强化双向转诊机制,致力于构建协同高效的胸痛救治网络。“我们建立并完善了基层胸痛救治单元与惠州六院胸痛中心之间的快速转诊绿色通道,”刘宇智表示,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患者信息快速共享机制,创建“惠阳区胸痛救治转诊群”,实现心电图等关键检查数据的实时传输,并提供24小时远程技术支持,确保基层与上级医院信息的无缝对接。

除了与惠州六院的紧密协作外,惠阳区还与就近的其他市级医院签订联合救治协议,确保病情需要的急性胸痛患者在向上转诊时能够“一路绿灯”,以最快的速度被转运至具备更高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后续治疗。据统计,目前惠阳区胸痛患者从在基层首次医疗接触到成功转诊并开通梗死血管的最短时间(D-to-B时间)已显著缩短至69分钟,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今年以来,全区基层医疗机构累计上转危急重症患者2021人次,区直医院累计下转康复期患者12111人次,双向转诊通道高效畅通,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在服务网络向下延伸方面,惠阳区积极推动胸痛救治服务点向村卫生站覆盖。通过提高村卫生站的软硬件水平,确保其在接诊急性胸痛患者时,能够第一时间进行初步处理并将关键信息传递至上级医疗机构,有效缩短患者的救治前置时间。

提升基层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我区同样高度重视胸痛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目前主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宣传。”李松辉表示。为了让更多群众了解胸痛急救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惠阳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宣教活动。

线上,各医院胸痛救治单元及相关机构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关于胸痛快速识别、应急处置等科普知识,通过图文、短视频等通俗易懂的形式,方便群众学习和掌握。同时,充分利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制作并发布一系列胸痛急救科普短视频,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线下,惠阳区卫生健康局组织各医疗机构定期开展专题义诊活动,医务人员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详细讲解胸痛的危害、典型症状、急救要点等知识,并发放宣传手册。此外,还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所举办胸痛急救知识讲座,邀请专业医生进行现场授课和模拟演示,鼓励群众亲身参与急救实操练习,有效提升公众急救技能和应对突发状况的信心。

接下来,惠阳区将持续深化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工作。一方面,进一步优化救治流程,疏通服务中的堵点、难点,针对当前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整改和完善。同时,依托惠州六院的专业技术优势,助力尚未达标的基层医疗机构尽快补齐短板,力争年内实现全区基层医疗机构胸痛救治单元建设与验收的全覆盖。

另一方面,持续加大医务人员的培训与演练力度,通过定期组织急性胸痛救治技能培训和应急模拟演练,不断提升一线人员的专业水准和临场处置能力。同时,进一步拓展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的广度和深度,创新宣传形式与内容,努力提高群众对胸痛急救知识的知晓率和实际应用能力。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许文昌 通讯员周建妮 李晓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