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报记者王开尧 李燕文 周永忠
“悬在我胸口十年的石头,终于放下了。”10月14日,博罗县观音阁镇杨村村的阿明(化名)接过崭新的户口本时,这个朴实的汉子感慨道:“整个人都轻松了,像是变了个人。”这本薄薄的户口本,为女儿小米(化名)长达十年的“隐形”童年画上了句号,也为这个家庭的未来点亮了希望。
这场“户籍破冰”行动始于2024年8月,博罗县观音阁镇党委、政府按照全县统一部署,开展困难群众救助摸排工作,随即开启了一场全县上下多部门联动为9岁无户籍女孩小米办理入户的温情接力,在法律的刚性与人情的柔性之间,为这个“隐形”的孩子蹚出了一条回归正常生活的路。
“隐形”的童年,十年入户之困
没有户口,意味着什么?
对小米来说,它像一道无形的墙,将她与正常的社会生活隔开。
“整整十年,每天都在担心。”触及户口这个话题,阿明肚子里泛上来的第一股酸水就是无奈。没有户口,就办不了身份证,也无法购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最怕孩子生病,那真是雪上加霜。”更让他焦虑的是,没有户籍,孩子连中考都无法参加,不利于孩子的生活、学习、就业等问题。小米现在观音阁中心小学就读五年级,学号仍为临时学号。
这份担忧渗透在生活的每个细节里。阿明不仅担心现实的困境,更害怕“孩子懂事后,知道自己没有户口,会产生自卑心理,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破冰的起点,“双百”社工敲开门
转机出现在观音阁镇“双百”社工在一次困难家庭特殊群体排查救助专项行动中,社工们敲开了阿明的家门。
案情复杂,但希望已被点燃。
“老百姓急难愁盼的事就是我们党员干部要干的事。”观音阁镇副镇长彭秀君接受惠州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小米没有户籍的时期,她的生活一直备受观音阁镇党委、政府、杨村村村委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镇委、镇政府联动民政、妇联、“双百”社工、派出所等多部门力量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小米生母的户籍所在地。
“最大的难点是父母没有办理婚姻登记,父女没有生物学亲子关系。”观音阁镇“双百”社工站副站长王庆龙道出了案情的核心问题。小米的生母在生育后不久失联,而她与共同生活的“父亲”阿明并无生物学亲子关系。缺乏最基本法律关系证明,让常规户籍登记寸步难行。
王庆龙回忆,排查行动发现小米无户籍的情况,镇派出所已带着孩子的血样到打拐库确认,结合多方情况核实了不存在拐卖儿童的问题。这一次的成功入户得益于去年8月全县上下统一开展的困难群众救助摸排工作,观音阁镇党委、政府将相关情况报到县里后,县委督查办立即联合民政、妇联、公安、司法、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协商解决这个户口问题。最后,在县、镇各级部门的大力协调下,小米的入户问题得以通过法律途径合法合规地解决。
法律的温度,一场生动的司法实践
常规行政手段走不通,必须寻求法律突破。广东江畔(博罗)律师事务所江豪律师团队的介入,成为破局的关键。
“本案实现了从‘家庭监护’到‘国家监护’的无缝衔接。”江豪律师分析道。他们设计了一条精准的法律路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由村委会作为原告,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失联生母的监护人资格,并指定村委会担任孩子的法定监护人。
这样既恪守法律程序,确保诉讼主体正当性,又饱含人文关怀,让孩子能以“集体户籍”形式落户,同时继续由她熟悉的“家人”阿明实际抚养,保全了珍贵的情感纽带。
江豪介绍:“县、镇多部门高效的协同机制,成功构建了‘司法引导、行政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模式,确保了程序衔接顺畅。”
承诺的背后,是无数的奔波与坚守
路径虽已清晰,过程却是一场漫长的跋涉。
“镇里‘双百’社工上了多少次门,我都数不清了。”阿明说。在这场“持久战”中,镇干部一句“肯定没问题”的坚定承诺,成了支撑他的最大力量。
这份“肯定”背后,是基层干部的不停奔波与坚守。从协调各部门,到协助收集证据资料,再到陪伴家庭走过漫长的司法程序,王庆龙和同事们见证了全过程。“小米是观音阁镇关爱未成年人‘点亮星空行动’关爱帮扶的小孩,对于她的情况我们一直在跟踪推进,现在入户的事情圆满解决,我们比当事人还开心!”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落户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观音阁镇已陆续为4名无户籍未成年人成功办理落户,并将此经验沉淀为长效机制。
星空的点亮,从个案到机制的启示
小米的成功落户,是观音阁镇关爱未成年人“点亮星空行动”的一个缩影。观音阁镇党委、政府的这项“特色服务”,旨在系统性地解决困境儿童的成长难题。
“观音阁镇创新构建了‘多元共治’的工作模式,通过整合村委会(社区)、学校、辖区派出所、民政、妇联、广东省乡村振兴驻观音阁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等多方力量,将分散的资源攥指成拳,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观音阁镇人大副主席李绣玲说,“在此基础上,系统打造了‘发现、预警、研判、共商’的全链条、一站式服务路径,确保对各类事件能够快速响应、精准施策、高效处置,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与服务的效能。”
这套机制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偶发、棘手的个案,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解决方案。广东江畔(博罗)律师事务所律师黄思洁这样评价:“该模式通过明确各方职责、打通程序堵点,有效避免了部门推诿与资源浪费,实现了保护响应的快速化、专业化与协同化。”
10月15日,拿到户口本的第二天,阿明就带着女儿办理了身份证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那个曾经“隐形”的孩子,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走向她的未来。
在这个案例里,法律的刚性没有成为阻拦的高墙,反而在基层治理者的智慧与温情下,化作守护弱者的坚固桥梁。它见证了观音阁镇如何用最大的诚意,兑现“民生无小事”的庄严承诺,也为其他“隐形人”,点亮了一片温暖的星空。
◎专家点评
基层治理向“服务型”转型的一个样本
惠州学院政法学院副院长、社会治理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周巍认为,观音阁镇的案例生动体现了基层治理体系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是从传统的“管控型”行政模式,向现代化的“服务型”治理方式演进。
首先,治理理念实现了从“管理”到“服务”的根本性转变。过去,户籍管理等行政程序往往强调规范和约束,基层政府更多地扮演政策执行者角色。而在本案中,镇政府主动介入,协调司法、公安等多部门,其出发点并非简单的行政管理,而是以解决公民实际困境、保障儿童基本权利为根本目标。这种将“人”置于政策执行中心的导向,正是服务型政府的核心特征。
其次,治理方式呈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作为”的显著变化。传统的基层治理多依赖于群众上门求助的被动模式。观音阁镇通过“双百”社工的常态化走访排查,主动发现“隐藏”的社会问题,并建立起“发现-预警-研判-共商”的全链条机制。这种变“被动受理”为“主动发现”的工作模式,社会工作者专业介入极大地提升了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更重要的是,这一案例展现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当家庭功能失灵时,国家通过村委会担任监护人等制度设计,既依法履行了“国家亲权”责任,又巧妙地借助现有社会网络(抚养家庭)维系情感纽带,实现了法律刚性与社会柔性的有机统一。
这种治理转型,不仅是工作方法的创新,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基层社会的生动实践。它表明,有效的基层治理正在从单向度的行政管理,转向多元共治、专业介入、权利保障和人性关怀的深度融合,为构建更具韧性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地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