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高新区以强村公司、产才融合、特色产业激活共富引擎

16个行政村去年集体经营性收入“100万+”

2025年10月25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沥林红头葱以品质取胜走向港澳地区及新加坡市场。

沥林红头葱以品质取胜走向港澳地区及新加坡市场。

    潼湖镇黄屋村三角梅瀑布如霞似锦,这里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潼湖镇黄屋村三角梅瀑布如霞似锦,这里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红头葱远销新加坡、三角梅引来10万游客、闲置物业变身增收资产……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仲恺高新区通过强村公司运营、产才融合创新、特色产业培育等举措,推动38个行政村探索差异化共富路径。数据显示,2024年仲恺38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共计超6000万元,其中16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实现“100万+”,第一第二批典型村收入全部超30万元。村集体经济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不仅夯实了发展根基,也让村民“钱袋子”更鼓、乡村“烟火气”更浓。

一根红头葱的逆袭

从“丰产不丰收”到“远销赚外汇”

凌晨4时的沥林镇泮沥村,田埂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73岁的村民钟伯已弯腰在葱田里浇灌。这片他守护了30年的红头葱田,曾因农户单打独斗、市场恶性竞价,陷入“丰产不丰收”的困境。“以前每天拉着板车赶早市,葱经常卖不完,剩下的隔天就蔫了,只能眼睁睁看着浪费掉。”钟伯回忆起过往,语气里满是无奈。

转机始于2023年。这一年,泮沥村塘下红头葱合作社正式挂牌,220亩零散土地被整合起来,标准化灌溉系统架进了田间,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技术、肥料和销售,并邀请专家指导稻葱轮作,实现“越种越肥”的生态循环。“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像钟伯一样的农户尝到了“抱团发展”的甜头。当年,红头葱产量突破200万斤,可新的难题又找上门——没渠道、没销路,丰收的葱依然面临滞销风险。

“葱长得这么好,要是烂在地里,真是太可惜了。”正当钟伯犯愁时,泮沥村积极向外推广红头葱,吸引全国客商,更意外叩开港澳地区及新加坡市场的大门。其中,新加坡客商通过媒体报道主动联系合作社,开出每斤3元的出口价。数据显示,2024年泮沥村红头葱产值达660万元,较上一年增长233%。

葱田旁,产业延伸正悄然发生:红头葱栈道蜿蜒其间,研学营地迎来了人流,年轻人阿明还回村开了家柠檬茶铺,“周末游客来摘葱、品碌鹅、住民宿,村里比以前热闹多了,我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如今,晨光再临泮沥村,田埂上满是农户忙碌分苗的身影,板车上满载的红头葱,不仅是新鲜的农产品,更是村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希望。

强村公司破局

38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共计超6000万元

红头葱产业的变化,是仲恺高新区以强村公司激活村集体经济的缩影。过去,各村发展产业常困于“没思路、缺门路、少资金”,2024年仲恺出台《关于组建仲恺高新区强村公司的实施意见(试行)》,推动18家强村公司完成注册,还实施“一村一策”,组织38个行政村编制规划,谋划48个集体经济项目,总投资约12.3亿元,预计可让村集体收入年增2231.1万元。

潼侨镇金星村是仲恺第一个“吃螃蟹”的行政村。走进村里的三知农庄,游客们围坐在庭院里喝茶聊天,品尝着美味的窑鸡。“我们成立了全区首家强村公司,村民自愿入股,一起投项目、分收益。”村委会一名工作人员指着正在建设的夜市街,语气里满是自豪,“预计目前投资的农庄、蓝莓采摘园、夜市街等项目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60万元,登山道、绿道也开通了。”如今,金星村“游玩+采摘+休闲”的农旅链条越来越完善。除了农旅项目,潼侨镇还成立强社公司,积极“挖资源”——重新拾起侨乡美食、潼侨绿茶等老味道,打包成“潼侨特产”推向市场,今年项目运营以来,营业额已近300万元,还新增了30个就业岗位。

在潼湖镇黄屋村,三角梅瀑布如霞似锦,这里已成为网红打卡地。“2023年以来,我们年均接待游客10万人次,带动村里餐饮、零售等行业蓬勃发展。”潼湖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黄屋村以三角梅瀑布花屿项目为核心,打造集花卉观赏、亲子采摘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目前项目一期已投入200万元,完成石板路、玻璃护栏、临时商业区等建设;二期计划投入800万元,流转土地扩大花海规模,并配套建设停车场,“建成后预计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18万元。”接下来,潼湖镇还将把花果山、潼湖湿地串成“环潼湖行”精品文旅路线,让“打卡流量”变成留住游客的“留量”。

惠环街道红旗村委会办公楼旁,一栋崭新的28层楼房格外醒目——这是红旗村打造的160套公寓。公寓房间整洁明亮,家电齐全,一推出就深受周边企业人才的青睐。“以前这片地荒着,现在成了‘增收资产’。”村干部感慨道。红旗村走的是“物业经济”新路:通过“村组贷”和上级资金支持,盘活闲置土地,建设人才公寓、标准厂房,年收入达300万元。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2024年,仲恺38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共计超6000万元,其中16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实现“100万+”;两批典型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过30万元,其中首批典型村全部超50万元,潼湖镇赤岗村以超400万元位居第一;第二批典型村中,沥林镇泮沥村收入超100万元。“强村公司让村级发展有了‘强心剂’。”仲恺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推动更多村庄走上特色共富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绘就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美好画卷。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刘乙端 通讯员廖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