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东坡气韵,惠聚一城美好

惠州城市品牌亮相2025清华国家形象论坛

2025年10月28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惠州城市形象标识。图片来源于惠州城市品牌形象标识系统

惠州城市形象标识。图片来源于惠州城市品牌形象标识系统

    惠州城市品牌标识主视觉海报。图片来源于惠州城市品牌形象标识系统

惠州城市品牌标识主视觉海报。图片来源于惠州城市品牌形象标识系统

    惠州城市宣传口号。图片来源于惠州城市品牌形象标识系统

惠州城市宣传口号。图片来源于惠州城市品牌形象标识系统

    “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丽惠州。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丽惠州。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10月25日,由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2025清华国家形象论坛在清华大学主楼举行。清华国家形象论坛为年度学术论坛,自2015年创办以来,每年围绕不同主题探讨国家形象构建与传播议题,以跨学科特色汇聚各界力量,为国家形象建设与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大量学术支撑。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以文化强国塑国家形象”,吸引了400余位来自政府部门、知名企业、主流媒体及高校学界的权威专家与业界精英参加。惠州作为政府部门受邀代表参加论坛,分享了惠州如何通过文化强市建设筑牢文化强国根基,并将地方故事汇入国家叙事从而赋能城市形象塑造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打造城市标识

从东坡与惠州的特殊缘分中寻找答案

2025清华国家形象论坛通过主题致辞、主旨演讲、主题分享、高端对话及13个分论坛研讨等多元形式,深度聚焦文化遗产活化、数字技术赋能、多主体协同传播等关键议题,为打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国家形象凝聚共识,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供重要智力支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灵魂。如何让惠州独特的文化气质,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主题分享环节,惠州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选择从苏东坡与惠州的特殊缘分中寻找答案。”

苏东坡在惠州留下的,不仅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名句,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无邪”的生命境界。什么是“思无邪”?当东坡先生来到惠州,以美好之心观照这片土地时,他眼中所见之人皆是好人,所遇之景皆成好景。这份“心无杂念,所见皆美好”的境界,成为惠州文化基因中最动人的部分。惠州以此为灵感,将东坡亲笔的“惠”字转化为城市标识,凝练出“惠民之州,惠聚美好”的城市口号。

“这不仅是一次视觉设计,更是一次对城市文化基因的当代解读”。也正是这份美好的心境,让惠州重新思考如何去理解一座城、表达一座城、建设一座城。

理解这座城

惠州既有历史厚度,更涌动时代活力

如何理解惠州这座城?惠州人认识到,真正的文化自信,既源于历史的厚度,也来自时代的活力。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州有着2200多年的建制史和1400多年的建城史,底蕴深厚,文脉悠长。早在东晋时期,葛洪就在罗浮山采药炼丹、著书立说,他留下的《肘后备急方》在千年之后启发了屠呦呦教授提取青蒿素,助力她获得诺贝尔奖。这段跨越时空的传承,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相遇。

如今,这份美好正以跨越式发展续写新篇。“十四五”以来,惠州经济总量连续突破5000亿、6000亿大关,成为广东增长既快又稳的城市之一。当前,惠州正朝着省委赋予的“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目标加速迈进,向着万亿GDP、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进发。

从文化自信到发展自强,惠州的美好早已超越历史记忆,在古今交融中生生不息,生动诠释着文化赋能发展的深刻内涵。

表达这座城

努力让文化融入日常、让美好走进生活

文化不只是精神高地,更是每个人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在表达这座城市时,惠州努力让文化融入日常、让美好走进生活。

在文化活动方面,今年初惠州举办了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建筑艺术计划全球发布会,这场国际盛会不仅让惠州站上了世界美学设计的舞台,更重要的是,它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世界级的审美体验。

在文化空间方面,惠州将人文融入山水,在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建成东坡十六乐事驿站,沿着218最美旅游公路,十六座驿站分别对应一件东坡乐事,承载诗意,也承载生活。最近,莫言先生与十余位文学艺术名家来到惠州,共同为古榕文学村揭幕,“莫言游惠州,喊你对下联”征联颁奖等活动登上各大热搜榜。今年国庆,惠州入选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前五,夜生活热度跻身全国前十,在这里,风景和文化已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在惠州、遇东坡、见美好”已经成为惠州城市品牌形象的另一种直观阐释。受邀参加论坛的惠州市驻北京联络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已经在美食推介、人才招引等活动中广泛运用“惠民之州 惠聚美好”城市品牌形象标识系统,从现场反响来看,效果非常好。

建设这座城

此心安处是吾乡,来了就是惠州人

在建设这座城市时,惠州人逐渐领悟到,最好的城市形象,是由内而外自然生长的文化认同——它始于本地人的自豪,成于外地人的向往。

当年苏东坡谪居惠州,不仅没有受到排挤,反而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心灵的栖居。他的“此心安处是吾乡”,道出了异乡人在这里获得的归属感。千年之后的今天,这份包容精神依然在延续。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城市建设,用实际行动诠释“来了就是惠州人”的深刻内涵。

惠州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参加清华国家形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密切与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的联系,统筹调动各方资源持之以恒地推进“惠民之州 惠聚美好”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与推广,让更多人知晓惠州并将“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付诸实践,为惠州奋力打造广东下一个“双万”城市提供强大的城市形象支撑。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