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场迟来的送别悄然进行。19岁的小婷(化名)接过社区工作人员递来的行囊,转身迈入大学校门。这是继双胞胎妹妹小琪(化名)9月初踏入大学校园后,小婷也在大亚湾开发区各界力量的爱心接力下,开启了大学新生活。
三年前,一场家庭变故让当时年仅15岁的姐妹俩骤然失去了依靠。了解情况后,大亚湾开发区西区街道新惠社区党支部向她们伸出了援手,主动担任起“编外家长”。一场汇聚了政府部门与爱心企业的“爱心长跑”,也由此开始。
一场家庭变故,让双胞胎女孩吃起了百家饭
小婷和小琪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三年前,家庭唯一的支柱——母亲因罪入狱。生活在外地的父亲与亲戚无力提供支持,当时年仅15岁的姐妹俩,瞬间失去了所有依靠。
得知情况后,新惠社区党支部的一声求助哨响,区直相关部门层层接力。“两个孩子才15岁,绝不能辍学在家,我们必须管起来。”新惠社区党支部书记伍灵犀说,并将姐妹俩的保障问题列入社区“为民办实事”项目清单。
与此同时,西区街道党工委的关爱小组担起了日常照料的责任;作为共建单位,区党建办第一时间对接中职学校,为姐妹俩争取到入学机会;区社管局为生活兜底,落实了低保;区住建局提供了一个约70平方米的安稳小家;新惠社区党支部更是多方奔走,一面促成光弘科技承诺承担全部学费,一面统筹资源,确保每月500元的生活补助如期而至……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援助迅速汇聚,让姐妹俩在充满不确定的青春里,重新有了依靠。
陪伴与关爱叩开姐妹俩紧闭的心门
比物质的匮乏更深、更难愈合的,是心底的伤口。“小时候,妈妈总是早出晚归,家里常常只有我们两个。”妹妹小琪轻声回忆。那些年,陪伴她们最多的,是各种外卖餐盒。所谓“家”的温暖,似乎就封存在那些渐渐冷掉的饭菜里。长期的情感缺失,让姐妹俩变得敏感。她们曾厌学、辍学,并用稚拙的谎言抗拒外界关怀。“有一次,小婷发来一张车祸现场照片,说‘男朋友出车祸了,不能去上课’。”街道关爱小组成员陈燕娜谈起最初印象时,用了五个字:“气愤又心疼”。
转机,源于街道关爱小组不动声色的陪伴。下班后,组员们常带着姐妹俩去吾悦广场看电影、喝奶茶、偶尔打几局手机游戏。“作业写完了吗?”临走时总不忘叮嘱一句。起初,姐妹俩总是沉默以对,后来才慢慢敞开心扉。一次,组员刘志彬带姐妹俩去惠城区参加漫展。到了现场,面对熙攘的年轻人群,他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彬哥跟我说,他这把年纪了来这儿不太合适。”小琪回忆道,“最后他就在路边等我,我打卡完就赶紧出来了。”
这份笨拙而真诚的陪伴,悄然温暖了姐妹俩的内心。小琪用一幅画作出了她的回应——她在平板电脑上画了一幅动漫肖像,画中角色身披披风,眼神坚定,正是她心中“守护者”的模样。
进入大学开启全新人生
今年8月,高考录取结果相继出炉,现实给这对姐妹出了一道考题。妹妹小琪成功被一所公办院校录取,学费压力较小,她欣然准备奔赴校园。然而,拿着民办院校通知书的姐姐小婷,仿佛被泼了一盆现实的冷水。面对两倍于妹妹的学费,小婷算了一笔经济账。在她看来,早点打工挣钱,是一条更现实的路。这个念头盘踞在她心头一个多月,直至街道关爱小组介入,帮她分析了学历对长远发展的价值,才说服她走进了大学校门。
“看到她们开始为未来精打细算,我既心疼,又觉得孩子们真的长大了。”伍灵犀说。这份成长有迹可循——刚满18岁,她们就尝试勤工俭学,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第一次去应聘暑假工,没成。”小琪回忆说,挫败之后,是伍灵犀的一番话点醒了她们,“伍叔叔告诉我们,没有人会为你的错误买单,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给予。”这句话让姐妹俩思考良多,之后,她们更积极地通过志愿服务来回馈社会。“如果没有大家,我们姐妹俩可能现在在街上捡菜叶子吃。”小琪说。
今年6月,在惠州日报记者的沟通和大亚湾万达广场的助力下,小琪在该商场一家寿司店获得月薪4000元的兼职。今年9月,西区街道促成广东新创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市艾克斯自动化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为其提供6.4万元的学业资助,解决了她们的后顾之忧。
日前,在社区工作人员的陪伴下,小琪来到大学报到。途中,该成员揭晓了姐妹二人追问两年多的秘密——关爱小组微信群聊名的“F”,是英文“家庭”(family)的缩写。
惠州日报记者黄旭新 欧阳德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