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区垃圾分类从“有效推进”向“提质引领”进阶

月回收利用率升至40.6%

2025年10月28日惠州日报惠城新闻
字号:T|T
    “爱城驹”志愿服务队在隆生广场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活动。

“爱城驹”志愿服务队在隆生广场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活动。

清晨7点,家住市区金山湖花园的王阿姨将两袋垃圾熟练地分类塞进垃圾桶中;中午时分,下角街道的李师傅拨通预约电话,不到1小时,大件垃圾回收人员就上门拉走了家里的旧沙发;周末,孩子们在一起用废旧塑料瓶制作花盆,叽叽喳喳讨论着“垃圾变宝贝”的秘密……如今,这样的场景已成为惠城区日常可见的风景。

垃圾分类是城市治理的关键小事,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惠城区以“市区一体、同频共振”为原则,通过机制创新、设施升级、宣传赋能、执法保障多轮驱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参与”,从城市延伸至乡村,实现了从“有效推进”到“提质引领”的精彩进阶。

党建引领五级联动

日前,“爱城驹”志愿者走进龙丰街道南山公馆开展“敲门行动”,为居民发放图文并茂的垃圾分类指南。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惠城区将党建引领贯穿始终,以“区—街道—社区—物业—居民”五级联动为核心,强化与各成员单位协同,组织成员单位每季度深入小区开展“面对面”走访宣传,把政策解读、分类指导精准送到居民“家门口”。

围绕“物业整治年”重点任务,职能部门持续深化“茶话会”机制,邀请物业、居民代表聚焦设施维护、清运监管等难点现场协商、靶向破解。目前,“爱城驹”志愿服务队已走访56个小区、入户宣传近2000家,解答疑问超3000条,招募41名志愿者。全区季度入户宣传率达91%,形成垃圾分类“党建引领、群众参与”的浓厚氛围。

硬件优化与智慧监管两端发力

惠城区从硬件优化与智慧监管两端发力,将垃圾分类设施改造纳入民生实事,筑牢分类处置基础。在投放端,累计升级改造分类投放点1017处,改造率达70.4%。同时,精准对接居民需求细化布局:物业小区全面设置大件垃圾暂存点、有害垃圾暂存设施,建立“定期巡检、及时维护”机制,彻底解决“设施旧、投放乱”的民生痛点。

收运与监管环节亮点突出。针对大件垃圾,该区推出“定时定点+电话预约+上门回收”模式,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投放大件垃圾;同时,将小区投放点视频监控接入智慧城管平台,实行“线上实时管理+线下随机检查”联合监管,并为其他垃圾清运车辆完善密闭功能。通过系列举措,目前累计专项巡查409个居民小区,查处违规行为222宗,有效遏制垃圾“混装混运”现象。数据显示,今年全区可回收物月均回收量达1.2万吨,回收利用率提升至40.6%,资源循环利用效益显著。

线上线下立体化宣传

为打破宣传壁垒,惠城区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化宣传矩阵,让分类理念真正“活”起来。今年推出系列数字化宣传内容,通过公众号推送政策解读专题,制作趣味动画视频;拍摄垃圾分类“职务体验”实景视频与科普短视频,记录督导员督导、保洁员收运的日常,让居民直观理解“分好类”的重要性。

线下活动同样精彩纷呈。惠城区创新推出“为爱+BUFF”旧物重生计划,以鹅城大桥为地标开展10场巡回活动,设置分类串珠DIY、玻璃再生艺术创作等体验环节,2650余名参与者亲手将“垃圾”变成“艺术品”。同时,持续开展“政企联动进社区”等活动,结合创意游戏,强化居民认知。校园里,“小小分类家”宣讲热度高涨,推动“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

执法力度持续加码

惠城区坚持“服管执一体”理念,以严格执法立规矩,以精准服务促落实,推动垃圾分类常态化落地。今年以来,执法力度持续加码:针对餐厨垃圾非法收运、地沟油非法收运等违法行为,依法立案查处,形成有力震慑;聚焦物业公司主体责任,重点检查并督促整改“其他垃圾清运车辆未密闭”问题,确保收运环节全程规范。

在长效监管上,该区建立“一案双查”机制,对混投混运行为,既严肃追究违法主体责任,也倒查监管人员责任;针对物业、餐饮等重点主体,开展清单式专项检查,执法人员联合志愿者入户指导77家单位,逐步规范餐厨垃圾收运流程。

垃圾分类的每一步进阶,都离不开机制、设施、宣传、执法的协同发力。接下来,惠城区将继续以“提质引领”为目标,让垃圾分类深度融入城市肌理,成为全民自觉的文明风尚。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彭红霞 通讯员容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