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文。惠州日报记者李松权 摄
10月30日上午,在广东省科协工程科技院士大讲堂暨惠州西湖科学讲坛(第三十三讲)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科协主席凌文以“新质生产力、创新范式与协同创新”为主题作专题报告。
报告中,凌文院士以系统工程的视角,生动、深入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理论、科学技术工程与工程创新范式、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家与我的创新实践、从管理到治理的伟大变革五个方面重要内容,深刻剖析了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的动态关系,指出“系统性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报告结合DeepSeek大模型、鸿蒙操作系统等典型案例,生动展现了工程创新如何打破技术封锁,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惠州如何以协同创新激发新质生产力、以工程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以系统思维优化科技治理提供了系统性思路与重要启发。
工程是科学技术通向改造世界的一座桥梁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大以来,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凌文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包括产业、预期、内涵、动能、治理五个方面。其中,产业是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预期即“积极培育未来产业”——类脑智能、氢能与储能等。
在阐述新型生产关系时,凌文认为,发展的关键在于资源优化配置、深化改革开放、发挥制度优势、科技关键措施。其中,科技关键措施之一是要尊重顺应市场规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营造生态。
“科学、技术与工程三者相互驱动发展,既彼此独立,又密不可分。”凌文以自身丰富的跨界经历与实践经验为例,深刻阐述了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内涵、外延、递进与统一: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进步的方法手段,工程是科学技术通向改造世界的一座桥梁。
“科学家发现已有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有世界。”凌文说,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正在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工程创新的核心就在于从实际问题出发,充分运用可获得的技术与资源,依托大量试错与快速迭代,在工程层面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高效可行路径。
报告中,凌文还结合DeepSeek大模型、鸿蒙操作系统等典型案例,生动展示了工程创新的新范式、新规律和新思考。凌文认为,原始创新与工程创新应当并重,通过系统工程可以实现部件落后下的整体领先,以及构筑新型创新生态与治理体系等,并建议惠州科技与创新方向可采用“蒸馏”模式,催生更多新技术新成果。
建议惠州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或产业
近25年来,全球交叉合作研究获诺贝尔奖的比例接近50%,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当前科学技术工程发展的重大特征。
“科学、技术、工程之间既有界又无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工程哲学皆相通。”凌文从战略科学家与我的创新实践视角入手,生动阐述跨界创新的动因。
他认为,要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的核心作用,战略科学家最主要的潜质就是跨界,并且要具备跨学科、跨领域、前瞻性、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此外,跨界领导力还要专业要专、眼界要宽、视野要远、站位要高以及资源统筹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治理’一词出现14次,而‘管理’仅出现2次。”凌文结合这一变化,强调了“治理”的重要性,国家和企业都要实现从“管理”向“治理”的升华。
凌文认为,“治理”代表自治、主动、激发人性的内生动力,释放人的创新、创造力。相比国家管理,国家治理现代化更加科学、文明、高尚、进步。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在社会治理、工程治理、平台治理、企业治理等多个层面。
在与听众互动环节,凌文与大家进行了深度互动与交流,回答了现场听众关于系统性创新、创新环境培育等方面的问题。
“创新体系的构建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政府需要专注做生态。”当听众提出惠州如何构建创新体系时,凌文建议要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或产业,让高水平人才将论文写在企业产线、车间等基层一线,为推动惠州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惠州日报记者刘豪伟 谢宝树 通讯员钟茂青
人物名片
凌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科协主席。曾任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董事长,神华集团总经理,国家能源集团总经理,山东省副省长等职,是我国第一代系统工程博士、博士后,长期致力于应用系统工程理论解决重大工程问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国家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金融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