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立冬,这代表着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休眠。
民间有俗话说“立冬养生好,一冬病不找”,养生人士认为,随着天气由秋收转为冬藏,我们的身体也要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不让阳气、精元外泄,只要在冬天内藏得好,固本培元,来年才能少生病。
“补冬”不可过食燥热之物
“冬季进补,上山打虎”,喝上一碗补汤,早已成为老惠州人的共识。在很多客家地区,在立冬节气当天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吃鸡鸭鱼肉、吃粉果、萝卜粄来“过冬”,大多数人认为,天气冷了要多“补冬”,吃得下,吃得好,身体才棒。
还有一些人在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谓之“冬酿”,也有的饮用黄酒,据悉,适量饮用养生的客家黄酒,能活血祛寒,温补养生。
立冬食蔗也是客家人特有的习俗。甘蔗属于节令水果,一般每年九、十月开始上市。甘蔗还是口腔的清洁工。因其纤维多,在反复咀嚼时可把口中垢物一扫而净。
人民网科普显示,进入立冬过后,饮食应少食生冷,多吃温性食物、新鲜果蔬,但不可盲目“进补”,不宜过食燥热之物。专家提醒,冬季虽然是进补的好季节,但切勿过于油腻厚味或盲目进补,需根据地域以及自身体质选择食物,选择清补、温补或小补,用以滋阴益气,可以适当选择牛羊肉、黑木耳、黑豆、黑芝麻等温肾食材,还可以吃些板栗、榛子等坚果类食物。此外,立冬过后也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既能补充维生素,又能提高抵抗力。
“早卧晚起”注意保暖
立冬以后,天黑得早,尽量早睡晚起,在养生界看来是为了使人体的生物节律与自然节律相一致,达到天人合一。人民网科普显示,立冬过后,为了健康养生,要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另外,多晒太阳,睡前多泡脚,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睡眠。
专家建议每天晚上10点左右上床睡觉,最迟不超过11点入睡,最好能保证8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立冬过后养生界 推崇“早卧晚起”,早晨在7点左右起床,若想外出活动,尤其是老年人,建议再晚一些,最好8点之后迎着朝阳再外出。
立冬后,水始冰,地渐冻,日照短,寒风劲。这时候,人体易被寒气所侵,阳气受损,身体的保暖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建议视情况调整衣着,避免受凉感冒,同时外出要戴好帽子、口罩,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保持心情舒畅学会适当发泄
立冬过后,万物凋零,容易让人触景伤情,心生悲观情绪,而不良情绪会引起身体的一系列反应甚至导致疾病。在冬季,人体的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时期,因此,冬季养生要注重于“藏”,藏的意思是人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静。人民网科普显示,要调畅情志,保持精神和情绪的安宁,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不要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
专家提醒,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和生活状态,保持心情舒畅,恬淡安静、寡欲少求,遇事不要过分急躁或过于悲观。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学会调控不良情绪,对于压在心中的不良情绪,可通过适当方式发泄出来,以保持心态平和。同时,要多晒太阳,光照会影响人体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情绪波动。
虽然进入冬天,但一些兴趣爱好和休闲方式不能丢,可以通过跳舞、弹琴、画画、书法或是适当晒晒太阳、听听歌、养养花等方式调整情绪,陶冶情操,修养身心。
适度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
立冬时节,适度运动可增强身体抵抗力。专家建议,立冬后,早晨运动时间最好在阳光出现以后,晚饭后不宜外出进行激烈运动。
专家提醒,为了预防感冒,大家可以在运动前喝一杯姜茶,或在保温杯中泡上姜茶,随时“暖身子”。同时,要注意保暖,在严寒的天气,口鼻、头部、颈部、腰腹尽量不要暴露在外,但在运动过程中,穿着不要过厚,避免大汗淋漓。
专家提醒,科学适度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从中医角度,出汗过多既损伤人体之阴,又耗心阳,对健康不利。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患有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等慢性疾病的人群,不要做剧烈运动,建议选择轻缓的运动,如快走、慢跑、八段锦、太极拳等。
对于运动的时机和场合,建议选择日照充足的时间段外出锻炼,或在光线充足的室内适当锻炼。锻炼时要把握运动的力度、强度和持续时间,避免运动损伤。
■相关链接
冬季食补:羊肉扶弱煲
立冬已过,是时候补补身子,为冬天储备能量了!羊肉既好味又温补,是秋冬必吃的一道菜,也很适合用来煲汤。一起来学学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中医科医生曾元桂推荐的冬季进补美食——羊肉扶弱煲。
原料:
新鲜羊肉1000g,扁豆15g,当归9g,干姜、川椒、盐适量。
做法:
1.将羊肉切片洗净,扁豆用清水浸泡;
2.将洗净的羊肉与材料加水猛火煮沸后,再以文火焖熟后,加盐适量,分3~5次食用。
功效:
羊肉性味甘、温,具有补益壮阳、御寒生热、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等功效;扁豆健脾利湿,消暑;当归补血养血;干姜、川椒温中补虚,同煮成汤,适用于初冬进补,强身健体,补阳扶弱。
对于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平素怕冷、疲惫乏力、小便频多且易患感冒、久病卧床者,能起到抵御外寒,防感冒功效。
东江时报记者李春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