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耶荷德谈话录》: 从梅兰芳戏剧中看到“未来戏剧艺术”方向

惠州日报2019年07月06日

作者:(俄)梅耶荷德 编译:童道明 版本:商务印书馆

周星驰的经典电影《喜剧之王》,让中国观众记住了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大作《演员的自我修养》。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生、戏剧家梅耶荷德的作品在中国却有些鲜为人知。在20世纪初的苏联剧坛,梅耶荷德也是戏剧表演界的大IP,他提出了与写实主义戏剧分庭抗礼的假定性戏剧理论,从梅兰芳的中国传统戏剧中看到了“未来戏剧艺术”的方向。大师级导演爱森斯坦说,“没有梅耶荷德就没有我。”实际上,他为苏联培养出了一整代的电影、戏剧导演和演员。

上世纪20年代,苏联剧坛各种流派斗奇争鸣。梅耶荷德的舞台艺术令人耳目一新。梅耶荷德的戏剧深受文学、尚且年轻的电影、音乐、绘画、杂技等艺术门类影响。不过,十月革命的风暴及其“严峻的美”,对他的冲击则如同风暴。这风暴令他的经历独一无二。翻开这本1986年后首次再版的《梅耶荷德谈话录》时,苏联先锋艺术的时代感扑面而来,“艺术的火药时代还没有过去,而眼泪会把火药浸湿。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喜欢伤感主义的艺术。”不过,到了3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旗号一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很快被奉为正宗,梅耶荷德的标新立异的戏剧主张逐渐被视为异端。梅耶荷德之死令人唏嘘,1955年苏联最高法院才为其恢复名誉。许多人并不知道梅耶荷德的一生,却谙熟他的戏剧手法在今日的存留。比如,写意的、不用大幕的舞台布景、框式舞台的突破、演员下剧场表演、道具特技、插入电影片段、艺术性的谢幕、灯光特写等今天的戏剧日常,仍有趋力让我们回到梅耶荷德的美学以及他所身处的波澜壮阔的时代。(董牧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