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二三味

□林秋萍

惠州日报2022年10月23日

有人说一个地方的小吃美食等于一个城市的名片,爱上当地的小吃美食等于爱上了这个城市。而惠东平山就有着许许多多美味特色小吃以及水产名菜,如各种糕饼、粄等,其中名气不小的莫过于钵仔粄、汤粉、肠粉这一些,小小的钵碟承载着多少家乡的味道,童年的记忆。

清香可口钵仔粄。钵,是一种陶制的器具,钵仔粄就是用这种较小的器具盛上所需的材料蒸出来的特具地方风味的一种小吃。每个地方的特色小吃都有所不同,而钵子粄算是平山最具特色的小吃之一了,记忆犹新,甚至可以说是伴随我们成长的。一支竹签,二三玩伴,或三五成群,潇洒随意地围在桌子上,便可以美美享用一番。

平山钵仔粄的味道以咸为主,其制作方法也很简单。首先将黏米磨成浆,在每个钵仔里盛上米浆,将爆香的葱头、肉末、胡椒粉放一点在米浆上面,用柴火大锅隔水蒸,蒸至30分钟即可出锅,一锅可以蒸上百个。吃时用竹签沿边上挑出直接送到口中。刚蒸出的钵仔粄清香嫩滑,咸淡适中,风味独特,甘之如饴。小小的钵仔里面,色香味俱全,形成了一道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之一。

平山钵仔粄的起源和历史年份无从考究,但从它的制作容器和原料猜测,大概与广式的钵仔糕和潮汕的碗仔粿一脉相承,渐渐地发展成适合当地口味的独特小吃。平山老市场的一位老伯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经营钵仔粄,帮衬的都是街坊邻居,因其价格不高,味道又好,每天都供不应求。他说,小本生意,虽说发不了大财,但一家人的生活是基本可以保障的。有些出外工作的游子,什么时候想起家乡的钵仔粄了,就会开着车回来饱吃一顿,然后再打个包拎回家去,品味这种别样的“乡愁”。

除了老市场,南湖公园的钵仔粄也做得很旺,相比老市场,公园这边的或许做得更精细一些,肉馅和米浆比重的不同分别制作,以便照顾更多人的口味喜好。

除了钵仔粄,平山的汤肠粉也让人念念不忘。想必很多地方的人吃早餐都离不开汤粉,平山人也不例外。当然每个地方的汤粉,都不尽相同。在平山的街头小巷,都有随处可见的汤粉摊档,各个摊档的汤粉,根据档主经营多年的经验总结,都有所不同。平山最本土的汤粉最大的特点在于汤底的鲜虾味,发源至今已五十多年,并且已做出了名堂。一说起平山老市场的汤粉,平山多数人都知晓,老市场的汤粉,已成为了本地人的心头之好。汤粉,顾名思义,就是汤加粉,做法很简单,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汤底的材料。好的汤底配上好的粉,加上配料,炸肉、叉烧、烧腩、肉圆子或烧肠,按各人口味配制,就做成香喷喷的汤粉了。说起这个汤料,五花八门,平山老市场的汤粉特别注重汤的调配,主要放的材料就是猪骨熬汤,也有的用猪粉肠、猪肚、隔山肉、胡椒粉几种原料加在一起熬,熬至差不多时间再加虾皮,再熬一会,一切准备就绪,放一边待用,要吃的时候再加上配料,一碗又一碗香喷喷的汤粉就这样做出来啦。

而我天天牵挂着的肠粉也是一味不错的特色小吃。且肠粉也是广东地区特色传统小吃之一,肠粉和汤粉一样,是早餐的首选。因其形状似猪肠,所以叫肠粉,也有称为卷粉的。肠粉的制作工序,首先准备好所需配料,生菜、肉末、鸡蛋、虾或叉烧粒等,用泡软的大米加清水按1:3的比例磨成米浆(或用粘米粉代替,稀调)。特别要注意大米和清水的比例,浆太稀,蒸不成粉;米浆太稠,蒸出的粉太硬。然后在米浆里加适量油、盐、鸡粉、生抽等调料,将搅拌好的米浆盛在专用的碟子里,注意要在碟子上扫点油,一切准备就绪放入预热好的蒸锅内,加上配料,用旺火蒸,几分钟后,肠粉已熟,用刮板铲出,装碟。刚蒸好的肠粉晶莹洁白,粉嫩欲滴,包裹在里面的馅料若隐若现,上面再淋上干炸的香葱油,百吃不厌。

在平山,一般都能吃到几种肠粉。一种是广式肠粉,又叫布拉蒸肠粉。它是将米浆置于特制的多层蒸笼中或布上逐张蒸成薄皮,分别放上肉类、鱼片、虾仁等,蒸熟卷成长条,剪断上碟。随意加上配料的,叫做牛肉肠、猪肉肠、叉烧肠和虾米(仁)肠;不加配料的则叫做斋肠。虾米肠粉是在制作斋肠粉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即在淋完肠粉浆后,再撒少许虾米细粒和葱花。在卷裹肠粉时,将虾米和葱花露在外面更美观亮采,食欲大开。

还有一种是用抽屉式不锈钢平底盘蒸刮的肠粉,在许多街边早餐档就能吃到。这种肠粉更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美味实惠,配料搭配丰简由人,口味更为当地人所接受。平山人常说的肠粉,就是这种。

而今生活好了,爱吃什么味随心所欲,大鱼大肉已是家常便饭,吃个肠粉,也不在意加什么配料,肚子饿了,随意叫上一碟滑嫩的肠粉哪怕是斋肠,淋几滴花生油、生抽或酱油便可以吃得很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