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源自生活 激情点燃诗意
细读张湘涛先生(笔名铁朦胧)的诗作,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无时无刻不将铁路人的足迹印刻在自己的诗魂里。难怪张湘涛自诩为铁路人,原来他有着铁路工程一线单位20多年的实践经验。这也无怪乎他的诗里行间总出现“矿山、工地、筑路人、巡道工、轨道”这样的词。另一方面,像“晚霞、飞鸟、森林、云朵、地火、星空”这一系列围绕着那些被赞颂者生活环境里的具象,也是诗人热情吟咏的风物,它们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激情和旺盛的生命力。
喜用长句的诗人,用如火的激情和铺张的泼墨反复吟咏。所有这些,构成了他诗歌独特的表现风格和诗意特色。
第一,以形写神,刚柔相济。虽然诗人在其作品中所吟咏、赞颂和讴歌的具象只有本人才能身临其境,感觉知晓,但它们所传达出来的喜悦、哀伤、沉重、悲凉、思念等真挚的情感却能被读者所接受。因为诗人将描写的触角伸向了矿山、铁道、工地、森林、龙眼等,将具象彰显、栩栩如生的人和物,以形散神聚的笔力勾勒出一幅幅形神兼备的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诗人眼里,矿山、森林、铁道、地火是阳刚的,它们或“风儿阵阵涌来”(《森林里的风云雨月》),或“野性因篝火顿时有了血性”(《地火》),或“高高的灯塔将夜的黑暗刺穿”(《中铁资源之歌》)。而在这荒凉而冷峻的环境中,却还有着人情与人性温暖的另一面:“青涩的眼神透出无比的坚定”(《非洲森林深处的五朵金花》),“嘴边吮吸是家乡浓浓的味道”(《森林里的风云雨月》)。诗人抓住大自然和人类共存的某个瞬间,以刚柔相济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平凡岁月中最精彩的图画。
第二,点燃真情,自然流淌。众所周知,诗是语言中的语言。发乎内心的诗句自然流淌于诗人的指尖,它本质上便符合审美标准,其美学价值的自然彰显,也就不言而喻了。张湘涛捧着真诚的心去体验围绕在他身边的景语、物语和人语,把身边一些看似平常却包含人间真情的人和物有机地串联在他的诗句里,并将它们排列成一行行有生命的文字。如“秋天/行走的日子/被时光的谷雨锁定……/秋天/行走的日子/被秋老虎觊觎/……行走秋天/须行走在岭南诗行里”(《岭南,行走的秋天》),诗人用几个句式相近的段落反复吟咏,一唱三叹,抒写自己对岭南秋天的热爱与眷恋。读张湘涛的诗,一股自然的芬芳扑面而来,它源自那些生活中的感动和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
第三,删繁就简,直抒胸臆。我仔细翻看了张湘涛的16首入选诗作,篇幅普遍较长,最长的一首《森林里的风云雨月》共有68行,最短的一首《想你的日子》也有16行。诗人喜用长句入诗,纵横捭阖,不吐不快。从形式上看,他宁繁勿简。但从诗歌的感染力和真情抒发上来看,他是知道删繁就简的。中国现当代诗人中,以长诗见长,且以长诗为其代表作的也不乏其人。比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贺敬之的《回延安》、流沙河的《理想》等诗作,都是洋洋洒洒的长诗,但读者还是不厌其烦地喜爱并传诵。显然,张湘涛对长诗创作是颇有心得的。
(张隽)
- 上一篇:汇编众多企业数字化转型案例
- 下一篇:生活浇灌的奋斗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