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浇灌的奋斗之花
读罢林丽华散文集《浮光》,感慨很多。林丽华用文字描摹着他人的生活图景,不添加自己的主观臆断,只是将他们的真实生活用文字转述出来,就已经足够动人。正是简单的语言,才能使读者从中捡撷出最真挚的情感和最动人的善举。
所谓细微之处见真章。散文《光明》讲述了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却因意外失去了视力的李爱民,在经历过痛苦和绝望之后,不怕碰壁,在不断努力中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明的故事。
文中,有这样的话:“‘为什么’这三个字,饱含了李爱民全部的痛苦和眼泪。命运作弄人,他的名字叫李爱民(谐音明),然而光明却要远离他而去,偏偏命运就是要他失去宝贵的眼睛,失去光明。”“想到这里,李爱民又悲从心起。他躺在病床上,当想到这一残酷的现实时,痛苦的泪水总是止不住地往下流。”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感受。但李爱民却没有气馁,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灵活的头脑,投资创办了一家服装厂,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也为其他残疾人创造了工作的条件。更加令人动容的是:他从不因自己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反而主动回馈社会,用善意报答每一个帮助过他的人。
这不仅仅是愿意去发掘和书写人物的生活所展现出来的关怀,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赞美;林丽华愿意轻柔地抚摸人们的伤痕,也愿意将痛苦背后的美与希望展现给世人看。林丽华的散文,是对百态人间的记录,更是对至善人性的歌颂。她不只着眼于人物们艰辛的生活概况,而是更加在意他们在这艰辛之上做出的善举和奋斗。她用文字编织给读者的,不仅仅是那片土壤,更是绽放在其上的、由一个又一个人浇灌出的坚毅之花。
值得一提的是,林丽华的散文创作,无论是对于特定场合的刻画,还是语言上的描摹,都带着惠州特色。比如《陈荣娣的故事》中,“荖埔村在广汕公路边,有一个极为普通的农家,一字形的三间低矮泥砖瓦房,右侧是一间低矮了一截的厨房兼猪舍,这是客家农村穷人家最为普通的格局。”和陈荣娣招呼孩子的话:“阿文,缺咀仔,还不起来呀,就你最会偷懒,又死睡。”再像《人间荔枝红》中的对话:“姐婆(客家话),米还没洗呢!”“没事没事,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亚妹(小孩子),懂事。”这种语言使当地人读了亲切,外地人读了有趣。《人间荔枝红》和《吉水楼》两篇中,林丽华又描摹了惠州当地的美景与人文风情,无一不表现出她对家乡的思考与热爱。
(姚逸凡)
- 上一篇:感动源自生活 激情点燃诗意
- 下一篇:高效团队这样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