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华星: 选择CEO的逻辑

2021年10月12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如果说读懂TCL就能了解企业国际化的酸甜苦辣,那么,读懂华星光电就能破解企业在产业变迁中的升级之谜。

人们对产业升级耳熟能详,实际操作则知易行难。升级是必由之路,但只有少数企业才能真正升上去、转过去,从而摆脱“横向打转”“温水青蛙”“久盘必跌”等命运。

一个主要的挑战是,产业升级后的经营管理逻辑和之前有很大不同。华星光电进入的是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半导体显示领域,高科技、长周期、重资产,客户在B端(企业)。而之前的TCL,更多是一种装配工业,客户在C端(消费者)。两个产业虽然上下衔接,但投资、经营、管理模式都有很大不同。

TCL华星的实践证明,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从加工组装为主的终端产品制造商,跃升为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型科技企业,并在全球竞争中取得领先。

2020年,华星的美国专利授权数累计为5379件,连续六年位居中国大陆企业前五名。

对于华星的成功,用李东生的说法,是“四个领先”的结果,即从效率领先到产品领先,再到技术领先,最后是生态领先。

这是实践的总结,特别是对华星t1工厂成功投产并实现盈利的总结。万事开头难,今天TCL华星已经拥有8条面板生产线、4座模组厂,累计投资金额超过2400亿元,而这一切的基石就是华星t1工厂。

华星投产第一年就遇上中国“家电下乡”的市场机会,国际市场也好转,需求大增,实现了经营性盈利。

但2012年底,华星CEO贺成明提出在合同三年期满后不再续签。

李东生认为,半导体显示是高科技、重资产、长周期产业,CEO必须要有战略前瞻眼光和格局观,要有领导力和当责精神;不但要承担当期业绩责任,更要谋划长远发展。华星不是建一个工厂,而是要培育一个战略新兴产业,成为TCL第二增长曲线。

李东生向董事会和政府主管领导提出由薄连明接任CEO的动议,但政府方面顾虑很大,担心华星项目刚投产,用一个没有技术背景的CEO风险太大,建议任用陈立宜。

在多次沟通未果后,李东生提出TCL提前回购政府的股权,解决CEO任命的问题。这样TCL就以40多亿元提前赎回政府股权的代价,任命了薄连明。李东生对薄连明说,这个CEO代价很高,你得给我赚回来。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对的。而某公司同期建设的南京项目,开始用日本团队,后来又找了台湾团队都没有成功,后来再自己组建团队,但时机已经错失了,项目一直亏损以致无法为继。

让李东生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波折,却让陈立宜等台湾团队成员再次动摇观望,想以此与公司博弈更好的续约条件。

李东生召开会议和台籍团队讨论续约,通知早已发出,但开会当天却只来了十几个人,多数台籍干部以各种借口请假。代理CEO陈立宜也找借口回台湾了。人力资源部不断打电话问他们在哪里,有的说在香港,有的说在广州。“其实当时他们就在楼上待着呢,可就是不来开会。”薄连明接受采访时说。

那天中午,李东生气得没吃午饭。当晚他给薄连明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分析形势,求解问题。薄连明建议目前情况要疏导解决,不能过于强硬。“我是‘老中医’的方式,要慢慢调,如果马上‘打吊针’,可能会出问题。”李东生认同薄连明的做法。

2012年12月24日,薄连明走马上任CEO。他访谈了大量中层和基层员工,用了一个月时间,记录了厚厚一大本的问题。“那段时间,晚上睡不着觉,都快要得抑郁症了,老婆都担心我哪天顶不住会跳楼。”

苦不堪言的一个月之后,薄连明认为不能从问题出发,应该从目标出发。他把一大本问题扔到一边,带领四五十位核心成员,找了一家酒店封闭了两天,重新树立目标,统一思想。

他列了一个公式:Y=F(X1×X2×X3)。Y是目标,目标很明确,就是效率领先。X则是达成目标的若干个关键要素。

“要做到效率领先,那就分头来找影响效率的几个X,把这些X都找到,每一个都提高和改善,效率自然会提高。”

薄连明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也让大家看到了华星未来的前景,并迅速产生了实际效益。

在薄连明的主持下,人力资源部逐一与每位境外员工进行了多轮次耐心、细致的沟通。2013年1月,第一批台湾员工的合同续签终于顺利完成。

TCL集团有个新官上任五步法,即:任前沟通、送官上任、“里程碑”计划、跟进落实、改善提高。薄连明上任三个多月后,2013年4月初,集团人力资源部按照“里程碑”计划考察他在这100天里的表现,发现华星已经实现了4个多亿的利润,已经逼近董事会原定的全年利润指标——4.5个亿。

李东生清楚华星的潜力。他对薄连明说:“指标应该往上调一调,4.5亿对你来说太低了。”薄连明问:“指标是董事会批的,你这个董事长也批了,为什么还要调呢?”李东生回答:“因为你去了嘛!”

薄连明回去测算了一下,2013年的利润应该能够达到10亿元。当晚,李东生在洲际酒店开会,薄连明汇报,稳妥起见,他加了一个“可能”的前缀:“今年的利润可能会在10亿元。”薄连明紧接着问:“利润要是超过10亿元,是不是应该给团队一些奖励?”李东生回答:“当然。集团内部都有规定,就按照标准执行。”

2013年第一季度结束后,薄连明立刻找李东生,要求当季就兑现给团队的奖励,“越快越好,能让大家马上感受到激励机制的牵引作用。”李东生欣然同意。

在发放奖金时,公司管理团队主动放弃了大部分个人利益,而核心技术人员得到了充分激励,其他各层级人员也得到了该有的奖励,共享华星的经营成果,团队士气得到大大提升。

2014年3月,李东生在TCL全球经理人大会上说:“华星光电满产满销,将工业能力提升至极致。在面板价格下跌的情况下,保持行业领先的盈利能力,已经成为集团利润的主要来源。”

(摘自《万物生生》,刊登时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