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地区的生活节奏,掺杂了道家的仙气和儒家的地气,相对闲散又务实,注重当下生活的质量。在这“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安居宜心之地,美食也渗透了本土文化形成的印迹与特性。我们随意品味几道名菜,就能闻到时空迁移交汇的味道,感受不同菜系相互影响的痕迹。
鹅是东江流域最重要的美食素材,广为人知的菜式有烧鹅、碌鹅、卤鹅,做法不一,但共同处都在于既注重保存鹅肉的原汁原味,又强调腌煎烧熬的时间功夫。其中以碌鹅的做法作为经典。碌在客家话里是煮的意思,但碌鹅并非简单地将鹅肉煮熟,而是要经历腌、烫、焖、浇等程序,一步一步,让鹅色相、气味和口感都呈最佳状态。但就是这有着浓郁烟火气息的鹅,在东江流域的传说里却是仙界化外之物,乃世外高人(一说是诗人谢灵运)的坐骑。当仙人自北向南骑木鹅漫游时,突见一处湖光山色,美胜仙境,便降落湖中不再离去,木鹅化作山岭卧于湖滨,仍欲展翅飞翔,故山称为飞鹅岭,所在惠城区也有了鹅城之名。从沾惹仙气的北地飞鹅到本地流行的饕餮大餐,飞鹅的仙气,化作锅里的热气,恰如远道而来的客家人,吸纳周边广府、潮汕的文化元素,将一锅鸡鸭鹅肉慢炖细熬,饱含着生活的耐性,也沉淀出包容平和的文化个性。
豆腐起源于汉代,应是随着北人南下而在宋代遍及岭南,但客家酿豆腐的做法却自成一系,在性凉清淡的豆腐中嵌入小团的香菇肉馅,以滚油煎熬成金黄块状,实现荤素的融合,既好吃又营养全面。传说酿豆腐起源于两客相争,两位客家人一个要吃荤,一个要吃素,店老板灵机一动,做出了酿豆腐,两人都十分满意,可见酿豆腐的做法隐含了客家人和气为人之道,又颇具文化和解的意味。遵循荤素融合原则的东江名菜还有酿苦瓜、梅菜扣肉等,其制作、造型与口味均各具特色,其蕴含的和之智慧却一脉相通;特别是可荤可素,可粗可精的客家擂茶显现的是东江菜系在传统中原饮食文化中的创新变通与包容兼通。虽说东江菜系口感有偏重“肥、咸、熟”的一面,但萝卜粄、黄粄、艾粄、黄豆饼、煎圆等主食也保留了质朴的山间田野风,印证了客家人一路北下不畏艰难困苦、勤俭持家的生活历史与文化传统。
东江地区水果丰富多样,柑橘、桂圆、香蕉和荔枝一一俱全,其中荔枝被认为是岭南水果之王,赢得了历代帝王贵族、文人雅士的青睐,唐代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将荔枝与封建王朝奢侈淫乱之罪关联起来,令人浮想联翩。而事实上,清亮甜美的荔枝,也的确隐藏着火气火性,苏轼初来惠州,因贪恋荔枝的美味,吃多了百十颗,竟导致下路不同,痛苦难耐。外表平和的东江人,关键时候揭竿而起的革命激情,是否也如荔枝一般暗含玄机?不管怎样,能将日月之光芒与土地之水气融为一体,随机转换的水果也非荔枝莫属了。
东江美食如歌又入味,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是仙气与地气的完美融合。在生活化的东江文化旋律中,美食在绚烂与质朴之间转换从容,不断丰富着自身的文化内涵。当苏轼作为外来者踏上惠州的土地后,也注意经营生活的艺术,经他点染后的谷董羹、玉糁羹、煨芋头以及东坡肉、东坡羹等富有内蕴的美食,如今也成为了东江美食传统中颇为丰厚的部分。饮食文化源于山川河流,也源于远方他者,最终慰藉哺育所有的乡人与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