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为龙门市民关注的龙门县“三院”项目(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即将试运营。
医疗保障是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为进一步推动卫生健康事业迈上新台阶,龙门县委、县政府主动谋划,统筹推进卫生强县建设,大力推动医疗卫生项目建设。五年以来,龙门县相继投入14.07亿元推进23宗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广为龙门市民关注的龙门县“三院”项目(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将于年底试运营。龙门持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城乡群众带来更多健康红利。
“三院”项目投用后医院编制床位有望增加近2倍
随着龙门大健康产业园加快建设,“三院”项目加快建设,乡镇卫生院升级改造,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等多方面的破局发展,龙门医疗卫生事业大发展的进程正在稳步往前。
今年,龙门县公共卫生综合服务大楼、龙门县慢性病防治院等项目的建成,进一步夯实了健康龙门建设基础。即将试运营的龙门县“三院”位于龙城街道花围村。项目内的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建筑面积分别为60500平方米、23300平方米、9250平方米,分别设有床位500张、250张、100张。项目建成后,龙门县医院编制床位数将增加近2倍,每年门急诊可容纳70万人次,住院可容纳病人4万人次,总体业务提升2至3倍。
值得一提的是,新建的龙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一批基层医疗卫生项目建设也稳步推进。据了解,五年来,龙门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了14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人均经费从2015年的47.25元上升到2020年的74.27元。老年人群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服务工作水平均排在全市前列;2017年和2019年龙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全市第一,连续四年获评“广东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工作优秀县”称号。
县域医共体促进县镇村医疗卫生资源一体化管理
2020年4月30日,龙门县县域医共体(龙门县总医院)挂牌仪式在平陵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行。这标志着依托“3+16+154”模式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县、镇、村一体化管理的龙门县总医院正式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上新台阶。
据了解,龙门县医共体建设工作是通过整合优化县域内的医疗卫生资源,以龙门县人民医院作为医共体总医院、16个镇级卫生院为分院,并逐步将龙门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纳入医共体分院,辐射村级卫生站,实行县、镇、村一体化管理,从而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优质资源下沉,推动县域内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升县域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运行效率,促使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更好地造福广大百姓,为百姓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
完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还需要更多的人才储备。龙门在全市率先实施紧缺医疗人才定向资助培养和引进计划,先后制定并实施《龙门县资助定向培养紧缺医疗人才工作方案》《龙门县紧缺医疗人才引进办法(试行)》等政策,围绕“招、引、培、留”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截至目前,龙门共投入1079万元资助医学专业大学生234人,已毕业到岗100人。
“十四五”拟升级改造5个医疗卫生项目
“医疗卫生是重大民生工程,龙门卫健部门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把龙门建设成为绿色发展美丽幸福示范县贡献力量。”近日,龙门县卫生健康局局长钟正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龙门未来五年将继续加快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具体包括全县154个村卫生站建设要达到省级标准化要求,加快推进永汉人民医院以及麻榨、沙迳、龙潭卫生院建设。“十四五”期间,龙门计划升级改造龙华镇、平陵街道等区域的5个医疗卫生项目。
在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龙门将在前期实施人才资助政策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包括积极引进培育一批硕士研究生、县级学科带头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5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达3人、注册护士数达3.5人、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达1.3人。
同时,着力改革和完善县、镇两级疾控中心,按照“平战结合”原则,进一步加强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医疗建设等重大公共卫生救治服务体制建设,进一步提升龙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按照国家和省、市、县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有关部署和要求,全面推进县、镇、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力争明年底实现县、镇、村三级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到2025年县中医医院要达到二甲水平。
“龙门是国家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也是广东省医共体建设标杆县。”钟正戈表示,在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方面,接下来要树立县总医院品牌,横向整合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和妇幼保健院资源,不断完善县“三院”一体化运营机制,全力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构建分级诊疗以及提升乡镇和村一级服务能力夯实基础。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 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