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描绘龙门非遗

《龙门非遗录》通过41个县级以上非遗项目展现当地民俗风情

2022年01月06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世代相承、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既是历史发展的真实见证,又是珍贵重要的文化资源。

非遗遇古邑,两看不相厌。近期,中共龙门县委宣传部出品、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新著《龙门非遗录》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以文字、摄影、龙门农民画珠联璧合,对龙门已公布的41个县级以上非遗项目进行全景式扫描记录,奉献一本龙门风俗图谱,展现“龙门古昔称名邑,士竞诗书俗敦质”的独特风采。

非遗彰显龙门文化多样性

世间风物异彩纷呈,世人旨趣各不相同。岭南名邑龙门,自古为番禺、增城地,于明弘治九年(1496)设县肇建。龙门乃北回归线一绿洲,珠三角中一瑰宝。南昆山势起粤中,七星岗接踵羊城。农民画乡,瑶歌悠扬唱晚;深林荫下,温泉氤氲洗瘴。廖太尉留声,西林乡土犹热;刘道台革弊,南粤新学尚炽。叶帅南庐,一派江波荡漾;红军义师,百年火种绵长……秉承千年广府文化基因,龙门人开天辟地、昌明文化,在磅礴万山中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而非遗,又是这两种财富的融合产品。

至2020年,龙门县公布省级非遗项目4项,市级非遗项目13项(包含省级项目),县级非遗项目41项(包含省、市级项目);民俗6项,民间舞蹈1项,传统美术2项,制作技艺22项,传统舞蹈6项,传统音乐1项,民间文学1项,传统医学1项,传统体育1项;省级传承人4人,市级传承人14人,县级传承人20人。

这是岭南文化的宝库,承载着历史的发展脉络,彰显着文明的无限魅力。龙门的众多非遗项目与龙门的城池与山川、风俗与信仰、特产与风物等相辅相成,又彰显着龙门文化多样性的特征,一些非遗项目,如舞火狗、龙门农民画、做棚、西溪笋等闻名省内外,且成为当前龙门文旅产业的内核,具有不凡的经济潜力。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急速改变的当下,如何实现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实现有机统一及良性循环成为文化课题和时代问卷。

以文化为铺垫,以现实为场景,旁涉相关内容

作为千百年来人们行为方式的凝结和民族特性的反映,非遗无疑根基深厚,但毁树容易栽树难,需以珍惜之心爱护。

基于此,《龙门非遗录》一书围绕非遗的民族文化传播与交流功能,参考龙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调查素材并得到其协助,结合作者一线采风所感所思,对龙门县已公布的41个非遗项目进行全景式扫描记录,以文化为铺垫,以现实为场景,旁涉相关内容及附录相关诗文史料,内容较为丰富。

《龙门非遗录》由“惠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摄影家”黄克锋全书配图,惠州首个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得者王汉池及龙门农民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伟平、钟永廉绘画,选用多幅龙门农民画开山祖谭池发老师遗作,还得到惠州知名画家黄澄钦题签,可谓珠联璧合之作。创作团队力求奉献一本龙门风俗图谱,描绘纸上的家园,展现“龙门古昔称名邑,士竞诗书俗敦质”的独特风采,向非遗传承者、保护者致敬,以期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保护文化瑰宝。

《龙门非遗录》分三个章节,《心灵》一章,主要讲述民俗,龙门人一年四季的心路历程;《身手》一章,主要讲述工艺传承或传承方式,一个个传承人不凡的手艺;《舌尖》一章则主要描写美食制作技艺项目,舌尖上的龙门和心间的乡愁。

全书见人见物见生活,以轻快的笔触、开阔的视野去描述展示龙门这方土地的乡土文化、生活习性、精神状态,去打开一扇活色生香、有血有肉的粤中古邑的窗口。

全书诚意地去调动读者的身心感受,让他们起心动念,或在纸上神往,或在起身前往,领略岭南山城、愉悦龙门的无限魅力。凡此种种,足见本书创作团队为乡土文化这棵老树浇上一瓢清水、期许花开灿烂的诚心。

(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