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我随着南下广东的热潮来到了惠州这个我一见倾心的城市工作。记忆中在惠州第一次体会本地过年的风俗是1994年的春节。那年由于买不到回家过年的车票,便留在了惠州过年。大年初二,客家朋友珍邀请我一起去她本地的干妈家里吃饭,我欣然答应。出发时,我准备到市场买一块肉,买一包白糖前往。珍告诉我,过年到惠州人家里吃年饭,要买桔子柚子苹果,寓意大吉大利,平平安安。并表示这些她已买好,我只需要跟她去就行。
进了门,我学着珍说了声“干妈干爹新年好”后,她干妈干爹分别给我们发红包,我不好意思地连连摆手道:“不用不用,我都这么大了,不用给我压岁钱。”“拿着吧!在我们这里过年,只要是没有结婚的男女,长辈都会给他们利是。”珍笑道。
“谢谢!谢谢!”我接过红包,连声道谢,“在我们老家只有近亲长辈才会给小孩子压岁钱,普通的亲戚朋友是不发压岁钱的。像我这么大的还要给长辈和小朋友红包呢!”
“入乡随俗,你在这里过年,就按我们这里的习俗吧!”干妈说着拿出各种惠州小吃招待我们,“这是油角,这是糖环,这是蜜饯,这是红瓜子,这是……”干妈热情地给了我这个外地人家的温暖。
饭后,干妈带着她的孩子和我们逛街,出门时,干妈给我和珍每人两个年桔,她说来家里吃年饭的客人临走时,主家都会给客人两个桔子,祝福客人在新年里大吉大利。我们来到街上,只见每个街铺前都摆着两盆金灿灿的年桔和五颜六色的花朵。不时传来鞭炮锣鼓声,舞狮队在店家门前庆年送吉祥。干妈一边带着我们逛街一边为我讲惠州过年的习俗,我从中得知其中不少习俗与我家乡相同。如:腊月二十三大扫除、祭祖、贴对联、守岁等。
后来我结婚生子,先生是老客家,过年的习俗跟惠州和我家乡的习俗大同小异,我们都喜欢惠州,于是我们便在惠州安了家。再后来,我的父母及弟弟一家都迁到了惠州,成了新客家。在惠州过年我们大多按惠州的习俗。
每到腊月,行走在惠州的大街小巷,你总会看到大红灯笼高高挂,火红对联迎风飘,五彩缤纷的年花,姹紫嫣红开遍,芬芳四溢,浓浓的年味儿迎面扑来,让你如沐春风。
金灿灿的油炸糖环、蛋散、油角、牛耳朵、蜜饯、大笼粄、红瓜子等各种过年吃的传统小吃也纷纷在各大超市,街头巷尾闪亮登场。这些小吃都是惠州人过年不可或缺的食品。旧时,人们都会亲自动手制作这些小吃,在接待客人前来拜年食用。其中油角和蜜饯最受欢迎。油角里面包有芝麻花生豆沙等馅料,看上去如一个饱胀的钱包。寓意来年财源广进的好兆头。蜜饯吃起来甜滋滋的,不仅美味而且营养丰富,因此很受大家喜爱,寓意甜甜蜜蜜迎新年。这时,无论工作多忙,我都会抽空穿梭于惠州的大街小巷,买红春联,买红灯笼,买年花,买各种小吃,听惠州老人讲过年的传统习俗,感受那浓浓的年味。每次都是满载而归,载回家的是浓浓的幸福,浓浓的年味。
近年来,惠州除了经济发展快速以外,生态环境也美化了不少,多次被评为幸福城市。越来越多的外地人选择在惠州定居,在惠州过年。因此外地一些过节的习俗也融入这个包容性极大的城市。就连老舍笔下老北京人腊月初八喝腊八粥的习俗与热闹场景今年在我居住的水岸城小区出现。这天,物业工作人员精心熬制好腊八粥,在红花绿树,大红灯笼高挂的花园里派发给业主,传递幸福年味。
按惠州人的习俗,每到过年我的包包里总放着红包,随时准备着给前来为我拜年的未婚男女派发利是;我家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寓意吉祥的美食,等待亲朋共度幸福年。
过年啦!无论你是行走在惠州的大街小巷,还是各大超市花市抑或是小区里公园里,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朋友,你感觉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