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来,国学复兴,《三字经》等古代蒙书也走红,但是,到底怎么用,大部分家长和老师都摸不着头脑。我近期阅读了《知道几句三字经》,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参考。
这部作品诞生于刘勃自己的育儿经历。它不是只停留于怎么教育孩子,而是将教育的理念内化在这些蒙书的字里行间,家长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搞懂这些蒙书讲的都是什么。
“就喜欢这种把事情讲透的,普及知识要从深处往浅地去。”这是我阅读《战国歧途》《失败者的春秋》后写下的评语。《知道几句三字经》,与刘勃从前的作品一样,从书到书,深挖细缕,分析原典的本义,谈及历史背景与后续的衍变。
该书分上、下编。上编:释读《三字经》。下编:蒙书杂谈。并附录、后记。
开篇有言:该书释读之《三字经》,以章太炎先生重订三字经为底本。全书经常谈及章太炎整理国故的态度与学术成就,这是阅读该书的一种收获。
上编分为原文、注释、解说与引申三个部分。注释部分由萧桓负责。萧桓是资深的古籍校订出版从业者。刘勃负责解读,一如既往,扎实有料平易浅显。
先从原文切入,“人之初,性本善”,先秦儒学的三大宗师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是怎样的?讲述孟子的“四端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时,刘勃引入了美国心理学家斯蒂芬·平克《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的四种品质(移情、自制、道德感、理性)作比较分析。
这类随感式的杂谈,书中随处可见,扩充了作品的内涵,丰富迷人。
蒙书有很多种,为什么挑《三字经》呢?刘勃说,《三字经》好就好在,是从实际教学经验里总结出来的东西,它的基本特点是篇幅小、文字浅、节奏好、案例多,符合儿童的心理,作为粗浅的启蒙,它是合适的;将来想要进一步学,在很多方向上也有展开的空间。
下编讲述其他蒙书:《千字文》《百家姓》《兔园策》《幼学琼林》《弟子规》等等。刘勃逐一分析,有些显得晦涩,有些过于注重形式,有些围绕科举考试,有些为了社交需求,有些强调道德教化,这些蒙书的产生都有其时代背景,也有作者本人的思想倾向,它们流传到今天,有很多都不再适用了,也有些文化和文学的东西仍值得借鉴,需要仔细分辨。
刘勃的解读,摆脱了扣着文本逐字逐句的固有模式,揭示了《三字经》这类文化典籍内蕴的深远流脉,传统教育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朝历代教育者的思想结晶,它也揭示了好的教育理念都是“以人为本”的,是普遍的,要向古人学,也要向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学,而好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应该是开阔的。
要启蒙孩子,家长和老师自己得多读书、读懂书,育人先育己。
(林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