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报》县区新闻改版受到社会各界读者好评

“短、实、新、活”让新闻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2022年03月08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码上看版面

码上看版面

“窗前花开花落,读你发现版面已变,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惠州日报·龙门新闻》间,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被那优美的版面吸引。”3月1日起,《惠州日报》县区新闻改版为《惠州日报·县区新闻》,以全新面貌相继亮相在市民面前。龙门读者黎斯延看到改版后的《惠州日报·龙门新闻》版面不禁有感而发。

《惠州日报·县区新闻》每周12个整版的鲜活新闻,全面呈现各县(区)的新举措、新气象、新鲜事,为广大读者奉上更多有生气、接地气的基层新闻,为提升惠州城市形象和魅力营造舆论氛围,为推动各县(区)差异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助力。改版一周以来,《惠州日报·县区新闻》受到社会各界、读者朋友一致好评,读者纷纷点赞县区新闻更加突出“短、实、新、活”,新闻更鲜活,更有温度,更接地气,版式设计别具文化气息。

鲜活新闻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一篇报道,掀起了一波大家齐参与“公益红”效应。《惠州日报·惠城新闻》刊发了《银发老人掀起社区公益红》一稿,报道了桥东街道86岁老人李长顺开展志愿服务的事迹。“我孙女看到报道后,说她想跟我一起去做环保志愿者。”李长顺说,他希望爱护环境的理念代代相传。桥东街道荷乡社区党委书记刘彩华看过报道后点赞:“李大爷让人敬佩,年纪大但干劲不输年轻人,很有感染力。”刘彩华对报道刊发后带来的积极效应也竖起大拇指:“很多年轻人主动报名要一起做公益。”

每天必读《惠州日报》的大亚湾区新闻中心主任林彰永介绍,《惠州日报·大亚湾新闻》首期推出的《大项目建设快马加鞭奏响春之歌》气势磅礴,让外界看到大亚湾区高质量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的行动与决心。

今年63岁的惠东县退休干部郭小明告诉记者,改版后的县区新闻版更加新颖,带来了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

博罗县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甘雨雯也有同感。她说,从字里行间来看,改版后的县区新闻言语更加活泼、生动。从选材上看,新闻更喜于讲故事,更贴近百姓生活。如《惠州日报·博罗新闻》刊发的《刷刷身份证 业务就近办》等文章采写扎实,从百姓故事入手,生动、鲜活。

龙门县委组织部调研室九级职员钟琦表示,深切感受到《惠州日报》立足于县区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扑下身子“采鲜菜”“抓活鱼”的初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时效性、实用性。龙门县地派镇副镇长吴晓俊表示,阅读了《闲置宅基地变身乡旅“聚宝盆”》等文章后,深感获益良多。

《惠州日报·仲恺新闻》以崭新面貌亮相获得了仲恺高新区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仲恺高新区宣教文卫办新闻中心负责人认为,改版后的县区新闻充分体现了“短、实、新、活”,“特别是出版频次密度加大,能看到更多新鲜热辣的信息。”仲恺高新区行政服务中心主任吴宇翔点赞道:“整个版主稿内容有深度,其他稿件新闻性、时效性更强,有‘七星伴月’的感觉。”

版式设计别具文化气息让人眼前一亮

此次改版的一大变化是各县区新闻版头字体选用苏东坡书法字体,让县区新闻版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特色。一直关注《惠州日报》的博罗县罗阳街道党工委委员曾政凯欣喜地看到,新一期县区新闻版和以往不同,从感官上讲,版面更加大气、生动;刊发的频次更快了,能让县区的声音更好、更及时地通过党报发声。

惠阳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办公室主任刘蓉萍点评改版后首期《惠州日报·惠阳新闻》,认为报纸将关注的视线集中在部门实实在在的民生工作上,更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版面上还多了二维码,扫码阅读能丰富读者的信息获取和延长阅读体验。惠阳区文化馆馆长潘海兵也留意到这一变化,扫码就可以阅读惠州头条APP上与本条新闻有关的报道(含小视频),这对读者来说,能多方位、更全面了解新闻信息,这对受访对象而言,能多平台、多角度进行展示。

期望多关注基层,抓好“活鱼”

“期待能看到更多聚焦大亚湾石化产业高地、新兴产业园、港口海洋经济等产业的好文章。”提及县区新闻,林彰永建议,县区新闻服务对象主要是本地读者,应坚持做到“大众情怀、百姓视角”,希望有更多与读者互动、提供独特见解,为百姓解读政策、体现为民服务的内容见诸报端。

《惠州日报》忠实读者、大亚湾环境水务集团高管李仕国也表示:“希望版面进一步丰富内容,如多角度宣传大亚湾文艺人诗词书画等,使读者朋友能感受到城市文化内涵在不断增强。”

曾政凯说,希望《惠州日报》能多关注和报道罗阳等镇街,将镇街的好做法、好声音及时传递出去。

居住在大亚湾的市民郭延川则希望可以挖掘更多农村人物故事,记录他们的追梦奋斗故事。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欧阳德辉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谢菁菁 黄尉宏 李芳娟 李燕文 朱丽婷 赖金朗 蓝斐菲 黄宇翔 匡湘鄂 黄旭新 曾静妍 林丽娟 魏怡兰 谢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