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惠州的常态。如何更好地发动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细花的关注点,并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更好地发动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建议》。
黄细花说,新时期,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关键要坚持群众主体、共建共享原则,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发动群众自主参与、激发内生动力,让群众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让文明之风在基层落地生根。
存在机制不够健全群众发动不充分现象
“近年来,各地在动员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尝试。”黄细花举例说,广州打造文明实践驿站,深圳通过数字赋能文明实践。在惠州,已形成领导干部带头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打造“关爱自然”“新时代文明实践流动巴士”“文明实践日·逢五出发”“博艾健康乡村行”等群众乐于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品牌,各县(区)设立统筹文明实践工作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内设志愿服务促进中心)、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群众作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主体作用越发凸显。
黄细花坦言,从前期全国5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单位工作情况来看,仍有不少地方存在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带动不明显、群众发动不充分、机制保障不够有力等问题,没有纳入试点工作的地区则更为明显。
建议组织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培训交流
“加强志愿服务培训交流很有必要。”黄细花建议,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常态化组织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培训交流活动,推广全国范围内涌现出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提升各地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打造出更多群众乐于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群众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活力源泉,没有群众的主动投入、广泛参与,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就会变成“空壳子”。为此,黄细花建议民政部出台更多礼遇志愿者举措,全面提升志愿者获得感和认同感,发动更多群众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来。同时,要进一步优化志愿者注册登记流程。
针对部分省(区、市)存在多套志愿者注册系统且信息互不共享的情况,黄细花建议民政部牵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统筹协调,推动各地各领域注册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互通。
建议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黄细花说,在中央层面,2021年已设立正局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中宣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与中志联秘书处合署办公。建议中编办为地方成立相应志愿服务机构提供政策支持,确保工作有专门机构统筹、专人负责。建议财政部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动各地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确保文明实践活动持续开展。
“领导干部要带头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黄细花说,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凝聚群众、引领群众,通过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担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主任、所长、站长的县级党委书记(或专职副书记)、乡镇(街道)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行政村(社区)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更应率先垂范,主动参与志愿服务,通过服务推动工作,密切与群众的关系。建议中组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领导干部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提出更加硬性的要求和制度性安排,并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更好发挥其表率作用,引导群众跟着干。可要求中心(所、站)领导每月参与1天(或2周一次)志愿服务,每年志愿服务时间不少于100小时,达到一星志愿者标准。
惠州日报记者黄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