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春晓“两东坡”

□曹杰

2022年03月12日惠州日报西湖
字号:T|T

绍圣四年(1097),本来“已买白鹤峰,规作终老计”的苏东坡离开心心念念的惠州,跨海远谪海南儋州。时隔7年,西蜀少年唐庚也被贬惠州。一路行来,苏东坡描写的惠州诗境,纷纷走进唐庚的眼里。唐庚规划的惠州谪居生活,定然是以苏东坡为老师,效其举止、悟其精神。

海国空自暖,春山无限清。残腊未尽,北方尚有飘雪的时候,岭南惠州便已是春色满园。西湖之滨,东江之畔,梅子初结,那些近水朝阳的木棉树已纷纷吐出艳红色的花朵,看得让人暖意洋洋。此时约上三五好友,漫步于西湖苏堤,水光山色,一步一景,不由得放怀天地,思接亘古。

往事越千年,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岁在甲寅,也是一个暖春,来自西蜀眉山的青年才子唐庚,杏榜及第,汴梁城中春风得意,心中无限畅快。此时,他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乡党中的文学盟主、年长他33岁的苏东坡。他们两人都来自蜀地眉山,都是寓居汴梁,少年得志,二人有太多相似,也有太多机缘。那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唐庚,遇见东坡,一起品茗对坐,讨论《晋书》时的场景,时常会浮现在他的心头。

不久,初涉仕宦,富有才情的唐庚便得到了同是蜀人的左司谏张商英的提携赏识,成为其门人,前途可谓一片光明。正当他踌躇满志时,听闻了苏东坡被贬惠州的消息。在苏东坡被贬过程中,作为言官的张商英积极罗织罪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时,唐庚并未将可能得罪恩主的政治风险放在心头,他写诗寄意,一首《闻东坡贬惠州》,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他对东坡的无限敬仰、同情、惋惜和劝慰。“东坡坦率老,局促因难耐。何当与道俱,逍遥天地外。”在诗中,他期待苏东坡能打破局促,跳出樊笼,如云如水,逍遥浮世,与道俱成。

这年的冬天似乎格外温暖,东江如练,古榕竹林,苍翠欲滴。苏东坡主仆五人,一路风尘抵达惠州。苏东坡也如唐庚所愿,在遥远的岭南惠州,他放怀天地,结交了很多朋友,也找到了似曾相识的归属感。寓惠两年多的时间里,惠州西湖、罗浮山透过苏子的笔端,传遍大江南北。东坡诗成之后,很快便传到汴梁,此时,远在京都汴梁,作为宗子博士的唐庚,在为赵氏宗室子弟授课之余,常常诵读苏东坡在惠州的诗作。

绍圣四年(1097),本来“已买白鹤峰,规作终老计”的苏东坡离开了心心念念的惠州,再次跨海远谪儋州。或许是天厚惠州,时隔7年,曾经作诗《闻东坡贬惠州》宽慰苏东坡的西蜀少年唐庚,受挫于张商英罢相,也被贬惠州。一路行来,苏东坡描写的惠州诗境,纷纷走进了唐庚的眼里。和苏东坡的《十月二日初到惠州》一样,唐庚也作了《初到惠州》“老师补处吾何敢,政谓家风不敢谦。”唐庚规划的惠州谪居生活,定然是以苏东坡为老师,效其举止,法其精神。

来惠之初,唐庚居住在舍人巷,靠近惠州府城,与西湖仅数百米之遥。后迁入沙子埗,即今日桥西南坛的紫西岭,也傍西湖之山水,离苏东坡寓惠时居住的合江楼不远。在惠州,为文精密,通于世务的唐庚颇有人缘,上至硕儒显宦,下至西邻老妪都十分关照他。正如欧阳修所言:“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和苏东坡一样,唐庚在惠州,以热爱和欣赏的眼光,写惠州的民俗、风景、节庆、人物、物产、古迹,万般事物,皆能触发他的灵感,走进他的诗笔。

“西邻蕉向熟,时至一梳黄。”邻居家的香蕉熟了,没等我开口讨要,便时不时送来一把,供我解馋,点滴事物,都透着绵绵的暖意;“笋蕨春生箸,鱼虾海入盘。”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春日里的笋子和蕨菜取之不尽,江海里的鱼虾更是丰饶异常,让人大快朵颐,尽情食用。他的这些诗文“曲尽南州景物,略无憔悴悲酸之态”,让人倍感温暖的同时,也总能找到苏东坡的影子。

西湖和春色,是来惠诗人永恒的主题,对于贬居之人,更是如此。“钓鱼丰乐桥,采杞逍遥堂。罗浮春欲动,云日有清光。”腊月将尽,春色早来,苏东坡钓鱼采杞,自在逍遥,而唐庚则是论禅机于古寺,由旦及暮,陶然忘归。在他的《栖禅暮归书所见》中,春天雨中的西湖是“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草木丰茂,雨色青黑,以至于小寺渺然不见,只有孤亭耸立。四句诗各写一景,似无关联,无一句在抒情,而又无一句不是抒情,显得打破窠臼,别有洞天。

政和五年(1115)九月,朝廷大赦,两年后唐庚离惠还京,虽然谪居惠州只有6年,但是正如“东坡到处,湖山姓苏”一样,唐庚居住的沙子埗以其字子西命名,是为子西岭(紫西岭),沿用了千余年,而今已经成为惠州的繁华所在。在寓惠期间,唐庚作诗文300余篇。后人以其文采风流,追配东坡,并与东坡居同乡,贬同所,因而称其为“小东坡”。一处西湖,得天之眷,让两位“东坡先生”垂青吟咏,传唱不衰。

风微仅足吹花片,雨细才能见水痕。或许临别之时,徜徉于西湖之畔,饱览春色,独自行吟的唐庚,看到澄明之境中那一缕阳光,一树繁花,才会真正明白苏东坡当年的《晋书》之问。

一切都是微细的,但微细中原有它的深广。这些何尝不似西湖之上的山水春色,初看时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再看时便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只有放下名缰利锁和行色匆匆,才能于细微中体悟昔贤的智慧、人间的温情和微微草色,而别开新境的智慧,往往就在这些看似无用的细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