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人“织竹”常乐

博罗福田坳岭村尝试把竹编技艺打造成特色文化

2022年03月17日惠州日报乡村振兴
字号:T|T

竹编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古老而悠久。在博罗县福田镇坳岭村,村民有着竹编的传统。曾经,日常生产、生活中使用的菜篮、淘箩、簸箕、收蜂笼等,多是村民用竹子手工编制而成,竹编技艺成为家传手艺。而今,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作为示范带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村,竹编技艺已然是坳岭村的一个文化符号。接下来,该村将积极谋划让竹编技艺成为乡愁代表,为文化振乡村兴增添光彩。

赚钱谋生是村民学习竹编最初动机

福田镇坳岭村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村民长期以农耕为主,福田菜心种植尤为有名。村民农耕劳作经常需要用到竹制工具,这里还种植了不少竹子,这些都为竹编技艺传承提供了客观条件。

坳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付进福说,刚开始,村民学习竹编技艺是为了编制农具,有鱼篓、簸箕、菜篮、箩筐等,主要用于农耕生产和日常生活。渐渐地,才演变成为一种谋生技艺,村民将其作为副业,卖竹制品帮补家用。

俗话说:“竹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增加收入、赚钱谋生是当地大部分人学习竹编的最初动机。也正是如此,今年59岁的村民叶有意16岁时就开始学习竹编,帮忙减轻家庭负担。“以前父亲经常在家编簸箕,我和姐姐看多了也学会了。”叶有意比较擅长编簸箕、箩筐等大件。

今年61岁的刘剑明也从16岁开始学习竹编,菜篮、箩筐、鸡笼、鱼笼……他样样在行。“以前一边耕田,一边编竹制品,增加收入。”直到上世纪90年代,靠竹编卖钱养家糊口依旧是不少坳岭村人的坚持。而后,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竹编用品在市场上不再是“香饽饽”。此外,村民谋生的门路也多了起来,之前靠竹编养家糊口的村民,大多都走进了工厂。

竹编深深融入老一辈人的生活

虽然早就不再靠竹编养家,但竹编已深深融入了坳岭村竹编老艺人的生活。现在掌握这门技艺的人已慢慢变老,但他们依然坚持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不断编着竹箩竹器,将浸润着竹香的乡愁留在人们心中。

今年69岁的杨秀方在16岁左右开始学习竹编,编斗笠是他当时最拿手的功夫,也是谋生的技艺。时至今日,虽不再编竹制品卖,但闲暇之余,他还是会编竹制品,一双粗糙的手灵巧地拨动着根根篾条,动作麻利且有条不紊。

叶有意由于手艺精湛,做出的竹制品深受顾客喜爱。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不少菜农慕名而来,指定要叶有意做的簸箕。

刘剑明也在坚守着,编制的竹制品除了自己用外,他还会不定期地拿到市场上卖。

付进福告诉记者,接下来,该村将抓住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建设的契机,尝试通过文化展示,把竹编打造成一个当地特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惠州日报记者李燕文 侯婉怡 通讯员龚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