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地绿水清 村美院净家洁

龙门通过“中国天然氧吧”复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2022年03月31日惠州日报龙门新闻
字号:T|T
    蓝天、碧水、净土构成了一幅蓝绿交织的生态龙门美丽景象。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蓝天、碧水、净土构成了一幅蓝绿交织的生态龙门美丽景象。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蓝天、碧水、净土……构成了一幅蓝绿交织的生态龙门美丽景象。日前,龙门县再度传来好消息:龙门县成功通过2021年度“中国天然氧吧”复查工作,继续保持“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据悉,龙门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域。

龙门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气候条件。从历年龙门县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保护好龙门的生态资源,早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近年来,龙门县立足生态优势,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生态治理、环境改善等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先后将“中国天然氧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等多项荣誉收入囊中。在全县人民共同努力下,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的美丽龙门正徐徐走来。

去年完成滨江碧道建设、县城风景河整治等生态建设工程

绿化河岸、架设小桥,一泓清水穿城而过……经过综合整治后的县城风景河两旁种有花卉、绿树,堤岸风景如画,让人身心愉悦。近日,记者来到龙门县城风景河一带走访,只见河水湍湍,铺设了砖红色地砖的人行道宽阔干净,姹紫嫣红的花朵在河堤两岸悄然绽放,沿线种植的绿化苗木生机勃勃,成为县城一道靓丽风景。

龙门县城风景河综合整治项目于去年完成。“县城风景河陪着我长大,我也见证了她的蜕变。经过整治后,风景河面貌焕然一新,现在闲暇时我会约上几个小伙伴,在河堤上散步慢跑。”漫步在县城风景河堤岸,看着蓝天白云、呼吸着新鲜空气,市民刘先生觉得十分惬意。

龙门县城风景河全长2.54公里,始于西林河龙门中学交汇点,河道经过龙门中学,沿环城西路、环城北路向东贯穿老城区,再穿过太平新路、新兴路及东门路,经过龙门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后,在甘香大桥处接入西林河。该项目以“防洪排涝、截污治污、生态修复、景观美化”的总体思路进行综合整治,在提高河道防洪排涝功能的同时,通过完善两岸截污管网、生态修复及美观美化等措施,重点解决风景河水污染的问题,将风景河打造成为“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城区景观河。

天越来越蓝、水越来越清、地越来越绿。生态是龙门最大的优势和最亮的底色。过去一年,龙门县先后完成滨江碧道建设、县城风景河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打造了岸绿、水清、景美的生态风景,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今年将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体系,优化生态环境质量

龙门处处有青山,是一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休闲名城。过去一年,龙门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始终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13条重点支流水质稳定达标,水和空气质量全市第一;升级10家生猪规模养殖场环保设施;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5座,城镇、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分别达90%和68%;复绿矿山353亩,获批省级绿色矿山1家;完成人工造林3800亩等。

今年,龙门将在优化生态环境质量上再下功夫,精心描绘龙门美丽城镇的新形象。

今年,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深化供水与污水处理一体化改革,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体系,将新建、改造城镇污水管网12公里,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89座,完成193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落实河长制,推进河湖“清四乱”“清漂”常态化规范化,确保国市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健全固体废弃物处理体系,严厉打击非法倾倒、填埋固体废弃物等违法行为;全力推进矿山复绿修复和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70%以上;推动三大水泥厂对标行业标杆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加强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科学绿化,建成高质量水源林7100亩、森林抚育6000亩、封山育林6448亩,完成桉树改造30000亩、林相改造1000亩。

龙门县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龙门县将进一步树牢产业意识和品牌意识,深化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在项目推动方面,加快推进万城南昆山大健康文旅综合体、慕思嘉华等21宗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促进康养新城发展,打造环南昆山生态康养产业集聚区;在地热资源管理方面,持续规范地热资源管理,推进永汉地热资源统一供应;在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打造更好的“快进慢游”环境,并推行“景区+乡村”旅游双驱模式,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条、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乡村旅游集聚区1个。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龙门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