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艺术之旅

2022年04月02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楚王好细腰。法国王后也有这个喜好。凯瑟琳·德·美第奇对细腰的推崇,催生欧洲风靡数百年的束腰风尚。在《因为艺术,所以法国》里,翁昕讲述了这则轶事。这部作品游走在艺术欣赏、流派风格、历史文化与逸闻趣事之间,纷繁但不杂乱,语言平实稳妥,作者致力于普及常识,这是翁昕长期以来的目标。

在过去十余年间,翁昕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大小博物馆、画廊、艺术机构、私人基金会。翁昕的果壳、知乎专栏很受欢迎,《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入选豆瓣“2018年度艺术·设计十佳好书”及首都图书馆“阅读之城2018请读书目”,颇受好评。

这部作品谈到了很多艺术家,比如普桑、布歇、安格尔、大卫、德拉克洛瓦等人,他们都是艺术史上引领潮流的大人物,对他们的生平、画作的介绍,是不可缺少的,这是法国艺术史的骨架。欣喜之处更在于,翁昕的视线不仅集中于耳熟能详的名家,该书还打捞了许多遗忘在记忆深处的艺术家。

克劳德·洛兰、夏尔·勒布伦、让·巴蒂斯特·格勒兹、亚历山大·弗朗索瓦·德波特……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呢?而翁昕都有详细的描述。在当年,他们是家喻户晓的。比如,洛兰的画作轻快、悦目,观众觉得养眼;格勒兹的画作渗透了道德的教化,是当时的“国民画家”。这些画家的受欢迎程度,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的风尚。

讲到安东尼·华托,我想起名作《舟发西苔岛》,然而,翁昕把重点放在了《皮埃罗》。一个身穿白色戏服的男子,意大利即兴喜剧中的小丑形象,双肩垂落,双手垂下,僵直站立,以及古怪的、半哭半笑的表情。翁昕说,华托当时身染重病,时日无多,画家把自己人生中的不甘、孤独、期望的破灭,全都画在了皮埃罗身上。以我的孤陋寡闻,通过本书才知道了这幅画的存在,它深深地打动了我。感谢艺术。

我们常常认为,法国艺术代表了精致而低调的优雅,对于美的信仰和对于庸俗的拒绝。然而,《因为艺术,所以法国》呈现了更加立体的、多重的方面。法国人固然把感官愉悦、理性法则、细腻性、神秘感与皇室贵族的奢华气象,灌注在他们的艺术里,但他们也会有平民口味的、市井气息的、灵巧慧黠的世俗图像,有些画作气魄雄伟,有些画作浮华轻浅,有些画家青史留名,有些画家如过眼云烟……所有这些,都是艺术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林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