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祭

□张如萍

2022年04月05日惠州日报西湖
字号:T|T

婆婆离开我们15年了。2007年6月7日,她因突发脑溢血撒手人寰。她走得很突然,也走得很安详,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她勤劳善良的一生就是一首无字的歌,会永远铭刻在我们子孙的心间。

婆婆祖籍湖北蒲圻,在嫁给公公前,一直生活在老家农村,早年经历了丧父、逼婚、离异、远嫁新疆的一段坎坷历程。在生前,我曾和婆婆有过多次交流,她也曾如数家珍地讲起老家的许多事情,但对自己的这一段经历,她很少提起,但只要细想她所处的年代,就能从中深切体会到她坚强的意志、不屈的人格和追求新生活的勇气。这一点在当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婆婆一生操劳,含辛茹苦养育了4个儿子,又不辞辛劳带大了4个孙子,由于十分操劳,她不满60岁时已是满头银丝。但是看见孩子们一个个很争气,有的当了单位领导,有的成为技术骨干,她就觉得这一切付出很值得。她走后,每次家人团聚,子孙中不管谁小有成绩,都会说一句“要是妈妈(奶奶)知道了,不知道有多开心呢”。

记得有一次,婆婆在晾晒被褥,我看见她抚摸着一条补丁摞补丁的、已经分不清本色的褥子伤心落泪,我知道,那褥子记载着过去艰难的岁月,那眼泪诉说着婆婆曾经的不易和心酸,不难想象她是靠怎样的节俭和辛劳支撑起这个家的。先生还清楚地记得:当初,家里粮食不够吃,一过收割季节,婆婆会带着几个孩子利用午休时间,顶着烈日去收割后的田地里拾捡零星散落的麦穗;全家老小的衣服和鞋子都是她一针一线制作而成,有时候晚上一边参加大会,一边不停地捻毛线、纳鞋底,从早忙到晚。由于过度操劳,岁月的风霜早早在她的脸上留下印记,孩子们却在她的苦心养育下长大成人、成家。后来日子渐渐好了,可她依然不改当年的勤劳,总是奔波在几家之间,忙里忙外,做饭洗衣。当时我们几家所有的锅盖都是她用报纸剪好的相同的护罩,一个小细节就能看出她打理生活的节俭和精细。

婆婆没有什么文化,但她通情达理,知道读书的好处。我先生在上师范学校时,由于学数理专业,经常演算,需要一个计算器,这在20世纪70年代末算得上奢侈品了。在生活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婆婆毅然挤出省吃俭用的98元钱给他买了一个功能最好的计算器。98元,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可在当时足以维持全家几个月的生活。至今,这个计算器还完好地存放在我家的书房里。婆婆十分善良,邻里之间,谁家有困难她都热心帮助,给这家的老人做双鞋,替那家的孩子缝衣服,是她晚年生活中的一件乐事。

婆婆跟我很投缘,在几个儿媳妇中,她最疼我,也最喜欢和我唠家常。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一定要给我留一份;回到家最舍不得让我干活;我和丈夫吵架生气,不管谁对谁错,她总是批评自己的儿子,从没有对我指责过什么。她常对外人说,她一辈子没有生个女儿,我就是她的女儿。即使在她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最后几年里,由于常常失忆,她会因产生莫须有的幻觉而唠叨责怪家里人,可全家人中,她唯一没有唠叨过我,我知道那是婆婆潜意识里对我的呵护和包容。在婆婆弥留之际,我一边流泪,一边紧紧握住她还略有温度的手,一声声地呼唤她,和她说我们婆媳曾经说过的许多话,她虽没有回应,但从她眼角躺下的泪水里,我知道她分明听见了我的呼唤。

婆婆走了,前来送行的人很多,令整个大院的老人们羡慕,那是她教子有方的结果。她虽然走了,但她坚强、善良包容的品格将激励着我们面对挫折、善待世人、勤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