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距今约1万年左右),甚至可以推至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的岩画。不过,我们现代人认知的绘画,大多就是指卷轴画,实际上,从远古至唐的中国绘画,尚未形成卷轴画的主流。
这部《中国绘画:远古至唐》所作的时间区隔,就是以此划分为“早期中国绘画”与“晚期中国绘画”。艺术史家巫鸿指出,晚期绘画更多聚焦于对图像风格的自觉探索,而早期绘画则担负着一个更基本而宏大的历史职责,即对绘画本身的发现和发明。
这是理解巫鸿这部作品的艺术史背景。在此基础上,全书按照线性顺序,围绕一些代表作品,展开了从远古至唐的梳理论述分析过程。
石器时代的岩画和陶器,呈现了远古人类的宇宙观和狩猎、祭祀等场景。“早期绘画”阶段的早期创造者大多是无名画家,确切地说,最初是一些部落群众的记录,然后就是一些匠人的造物。这些绘画大多以岩石、墙壁和器物(包括织物)为载体,带有明显的事实记载意图,是日常生活和宗教礼仪的记录。
这个情况在“早期绘画”阶段的晚期,也就是魏晋南北朝之后,才有了一些变化,文人出身的独立画家开始出现,基本意义上的“画家”终于有了名字,绘画作品也开始采用可携带的卷轴形式。中国绘画由此转向审美意义和风格的演变,成为成熟意义上的独立艺术创作活动。
对于代表画家、代表画作的阐释,巫鸿的看法也很透彻。比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巫鸿指出该画在连续性叙事和山水艺术方面的表现力。这幅画还开创了一个新的绘画艺术传统,它的主题不再是对女性道德的歌颂,而是通过描绘她们的美丽容貌以抒发诗人对浪漫爱情的向往。《洛神赋图》所呈现的对女性的全新表现,为唐代女性题材绘画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中国绘画群体从无名走向有名,唐代以后,占据主流的是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不过,正如巫鸿在前言中所强调的,这种更迭并不意味着“进化”的概念,并不是说晚期绘画就比早期绘画更高级,它只是证明了艺术随着时代发展发生了变化,不同时代的艺术有着自己的对象、性格和条件。这是我们阅读该书需要注意的一点。 (林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