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发展新作为展现惠州新担当

□胡嘉峰

2022年06月14日惠州日报理论
字号:T|T

编者按: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是在我省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豪情满怀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全省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大会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为主题贯穿始终,全面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深入分析面临形势,明确提出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全面部署各项工作举措,是指导广东未来一个时期工作的施工图、任务书。为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凝聚惠州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的智慧和力量,本版特邀请市委党校等单位专家学者解读这次党代会精神。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激情澎湃地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号角,大会报告数次提及有关惠州近年来的发展成就和未来发展希望的事项,同时也体现出全省、全国各地激烈竞逐的发展态势。这对惠州来说,既有肯定和鼓励,更是现实强烈的发展紧迫感。

惠州在发展上有着一些独特的资源禀赋,了解惠州的人们都知道惠州至少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空间优势,即城市区位和国土面积,特别是毗邻香港、紧挨深莞、靠海有港、面积较大;二是生态优势,风景优美、环境良好、水资源丰富;三是人文优势,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惠州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特别是三大文化汇集地、本土文化熠熠生辉、海外华侨众多。可以说,惠州本身算得上比较硬核的如报告所称的“热土福地”,也完全有条件建设成为报告所提到的“大湾区文化圈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而惠州的这些比较优势,今后还需要很大程度上善加利用、充分释放、助推发展。

推动惠州经济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显著增强

对惠州来说,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就是始终坚持抓工业、抓实体经济,推动深度工业化、全力落实工业倍增计划,尤其深耕制造业、不断壮大先进制造业。报告提到全省“形成7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绿色石化等世界级产业带成型成势”“要推动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特色平台建设”,涉及到惠州的“2+1”支柱产业、重要主导产业和市级产业园,这是惠州今后需要继续做强做优的。同时坚持“项目为王”,始终坚持抓大项目好项目、抓高质量园区建设,不靠产业广、企业众、项目多而靠专一、集聚、质量取胜。报告所提到的“惠州埃克森美孚等百亿美元级外资项目开工建设,全球贸易商、投资者继续看好广东、选择广东”“要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巩固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优势,推进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建设一批承载大项目、大集群的大型产业集聚区”,就是惠州所要始终坚持的产业发展正确做法。报告同时提出“要着力构建自主安全、多元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以‘链长+链主制’深入推进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抗冲击能力”,并注重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显然,在产业发展上,惠州应按报告所指出的围绕产业集群集聚、产业深度融合、延链补链强链等方面重点做文章,以推动惠州“经济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显著增强”。

重点在创新应用上做文章,形成更多创新转化成果

至于创新发展基本思路,惠州可以围绕报告提到的“建好用好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做一些原始创新的文章,努力成为全省“‘两廊三极多节点’创新格局”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同时考虑到惠州同全省一样“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还需增强”,特别是自身创新力量较为薄弱的实际,我们更应该重点在创新应用上做文章,形成更多创新转化成果,即发挥毗邻深港、空间广阔的地理优势和具有一定实力基础的产业优势,着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深港学研、惠州地面生产),“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争取成为“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中“成果转化”的重要一环。而在创新需要配套的政策与人才方面,毗邻深港的惠州完全可以按报告所指更多地“创新实施‘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内地’、‘科研在港澳、转化在内地’等模式”,为惠州引来更多创新人才,不断壮大本地创新力量。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