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文人的心境

□潘浔

2022年06月26日惠州日报西湖
字号:T|T

古往今来的文人心境,是一个个千古之谜,它让人寻寻觅觅、感怀追思。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笔下的《山居笔记》,透露出文人的心境是:天地有大美,山水有灵气;观山如观史,看水如看诗。他认为:中华文化的本性有三点:在社会模式上建立“礼仪之道”,在人格模式上建立“君子之道”,在行为模式上建立“中庸之道”。这些处世之道,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大结构。古代的文人既“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更通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所以,一批又一批文人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渴望苦苦修炼,努力早日实现由凡夫俗子到社会精英惊险的一跳:或造福人类、或造福祖国、或造福社会、或造福桑梓、或造福家庭……

“以佛养心,以道修身,以儒治世”,既是我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处世之道,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体现了文人心境的真实面目。在文人的心中,他们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著名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陶渊明,面对归得去的田园、留不住的官场,愤而辞官,荷锄把酒,归隐田园,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不朽名句,让后人细细思量其中深意。心由境生,境由心随,文人的心境中,有长者的叮咛、思者的情怀、旅者的愁肠、智者的思考、行者的收获。

文人的锦绣文章,让世人警醒。让人难以忘却的是:1944年是中国农历的甲申年,这一年,一代大文豪郭沫若以史学家的眼光和政治家的胆识写下了一篇史论结合、引起全国各界强烈反响的《甲申三百年祭》。读史使人明智。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王朝相继消亡,一个是朱明王朝,另一个则是李自成领导的大顺王朝:一个是历史的必然,而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政权,则是在取得全面胜利的背景下,刚刚建立则宣告败亡。个中缘由,耐人寻味,促人警醒,后来,毛泽东同志将该文作为全党整风文件。同时,他亲笔致信郭沫若:“小胜而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你的史论、史剧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

寄情山水,抚弄泉石;对酒当歌,把盏品茗。是的,文人们可以他们不朽的诗词文赋骄傲地走进编年史,走进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而回味“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心路历程,可歌可泣,可赞可叹。余秋雨先生在《仁者乐山》一文中说:“说人生而言,应平衡于山、水之间。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这大概是他走读人生、品味山水最深切的感受和情愫。当年,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官场失意中感怀身世,寄情浔阳江畔的琵琶女倩娘,在《琵琶行》中留下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名句,让一曲千古绝唱到如今,亿万人传唱。如今,细读白居易等大师的作品,我们才知晓古代的大文人们也曾孤独痛苦,也曾徘徊彷徨;也曾壮怀激烈,也曾意气风发;也曾自信不拔,也曾水滴石穿;也曾失意惆怅,也曾诗文流芳……难忘的是,文人们也曾披一身锦绣,数万种风流;也曾风雨兼程,上下求索。

文人,与天地精神共往来。这就是文人的心境:唯美、率真、纯情、执着、正直、梦想,追求至真至纯至善至美。古往今来,中外许多文人都在研究三种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当今时代,在怀旧与创新中,文人们又在研究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超越自我、超越平凡、超越昨天的捷径。命题在变,而心境不变。心路历程,可圈可点。

“林下秋水如碧玉,石旁春花似故人。”文人的心境中,珍藏着流风遗韵和历史记忆;文人的心境里,也有岩浆在奔流;文人的心境里,传来了远古血脉相连、生生不息的问候。

文人的心境,真是一本大百科全书。让人们在浮躁中追求宁静致远、在喧嚣里体味至真至纯。

走了那么远,文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