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 促进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提出促进学习10个黄金法则,激发积极性和创造力

2022年06月28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迭代更新速度日新月异,这对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一些人产生了被时代淘汰的焦虑感。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持续不断地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在《终身学习》(吴里锦译,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作者丹·苏利文和凯瑟琳·野村通过长期与企业家打交道,总结出来10个黄金法则,帮助我们科学规划自己的人生,让我们处于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状态。

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心理学家发现,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思维的差别,思维模式不同,其人生的各个层面和结果也不同。该书作者认为,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有时就能从“停滞不前”变为“不断成长”。因为,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式,我们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书中,作者提出的10个黄金法则简单易懂,能使我们在停滞不前或者需要激励的时候,将人们的思维调整到“成长”上来,把注意力集中在成长上。

作者在书中提到的10个法则分别是:将来为上,过往次之;学习为上,经历次之;付出为上、回报次之;表现为上,赞誉次之;感恩为上,成功次之;乐趣为上,劳累次之;合作为上,地位次之;信心为上,安乐次之;目标为上,金钱次之;问题为上,答案次之。

法则一是对成长的定义,相当于该书的总则,其余的9条法则是其具体内容。在法则一“将来为上,过往次之”中,作者认为,把“明天”变得比“昨天”更好,这本身就是成长:美好是我们的设想,而成长就是使设想成真的方法。下面分享几个对我而言受益匪浅的法则。

要实现不断成长的目标,一定要把自己赶出“舒适区”

对于付出,我们秉承的常见观念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付出了,就会收获。但是作者却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而富有哲理性的观点——付出即是收获。作者举例说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付出”本身就是成长的宝库。一个很有趣味的现象是,若是人们把注意力放在“付出”上面,不去刻意地追求回报,往往回报会超出预料。因此,作者提出要“付出为上、回报次之”。

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内基曾说过“每一个人都渴望被肯定、赞赏,而且会尽其所能去争取。”的确如此,作为帮助成长的一种方式,赞美是非常有用的,他能促使人不断提高个人的表现力。但是,作者认为,若是将赞誉放在中心,人常常会陶醉其中,甚至会围绕别人的赞美去建构人生,常常阻碍了其不断尝试新的或者不同的东西。而那些把注意力放在提升表现上的人,不论得到多少赞美,都会“表现为上,赞誉次之”,也就确保了他能不断成长。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会发现,完成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之时,往往效率非常高,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作者认为,要带着“取乐”的心态做事,也即“乐趣为上,劳累次之”,比如人们设法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往往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非被工作任务所支配。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舒适区,就是自己感觉到安全和舒服的环境。但很少有人愿意走出来,常常因为害怕失败,害怕失去重要的东西。作者认为,如果不尝试着跨出“舒适区”,人只会觉得日渐无聊,而丧失了接触新鲜事物的乐趣和提高自身眼界及应变能力的机会。因此,要实现不断成长的目标,一定要把自己赶出“舒适区”。我们不妨尝试去接受新事物,与自己的惰性对抗,鼓起勇气克服学习过程中的恐惧、不快和不确定感,最终我们将在挑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能力。

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里面是浓浓的一大碗“鸡汤”,但是认真拜读之后,爱不释手,因为里面每一个法则都是作者在实际调查中得出的结论,见解深刻,加上大量的有说服力的案例,并不是空洞无用的理论,更像是一本指引我们如何成长,改善人际关系、提升事业、改变经济状况的行动指南。该书的10个法则,不仅适用于企业家,任何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借鉴其中的智慧。

(王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