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里的风雅中国

《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解析代表中国文脉的名家名作

2022年07月10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文脉,是一个国家的魂脉,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史和心灵史。儒家学者、诗文大家徐晋如的《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史,他循着三千年中国文学精神主脉的传承和延续,于文脉的变化和革新中寻踪觅迹,梳理出历史中渐渐模糊的中国文学正脉,唤醒我们深藏于心的共同记忆和文化基因。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不论整体风格偏于中和蕴藉的《诗经》文本,文字华美、富于想象的楚辞,婀娜多姿的汉乐府诗,骈俪为主、对仗齐整的魏晋骈体文,还是各成一代文学主流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等等。它们的萌生、发育、成熟、衰老的历史,受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的深刻影响。如:《诗经》以四言为主,《楚辞》多为六言、七言,而作为后世诗歌最主流形式的五言诗,一直到汉代才成熟。古文骈文都出自六经,骈文追求精致的艺术问题,古文则注重实用,知道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极力追求文章的“气”,才使古文成为骈文外的另一大宗。而中国诗到唐代才“诸体皆备”,而宋元流行的词和散曲,在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乐府因音乐风格的转变而形成的变体,并不是全新文学形式。

追寻文学体裁三千年流变的踪迹,徐晋如认为,诗古文辞是中国文学的正脉,风雅是中国文学的根本特征。不论文学体裁如何变革和延续,它们无不深深镌刻着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诗学精神,汇聚成中国文脉的连绵峰峦和奔流江河。

风雅是中国传统精神

“歌咏言,诗言志”,诗根植于人的性情,中国诗‎一直散发出人‎文精神的流光‎溢彩。徐晋如更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学与世界各国文学之间的差异,不是体现在文学风格、审美志趣上,而是体现在它们背后的人文精神上。他以时间为序,用十五堂深入浅出、内涵丰富的国文课,解析代表中国文脉的名家名作,从风雅、人格、文格等不同角度引人进入中国文人风雅满溢的精神世界。

风雅是中国传统温柔敦厚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诗经》《古诗十九首》等传世之作中多为表现社会风俗人情,抒发感慨,直面现实铺陈其事之作,富含温柔敦厚之教;风雅是中国士人“文以载道,立德立人”的传统精神,醇儒陆贽在文学上才华出众、学问精深,政治上眼光超卓、知权通变,其文“指事如口讲手画,说理则缕析条分”,经世致用、道济天下的陆贽,以如椽大笔绘就磅礴气象,而后世的杜甫、范滂、苏轼等人,无不如此。风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人风骨。屈子满怀爱国之心,报国之念,用生命完成一出最壮烈的悲剧;司马相如辞藻华美,《上林赋》中对汉武帝的讽喻和进谏,尽显文人风骨。而元之后,流行的文学体裁缺乏超越庸常的追求,拒绝向上,在明清传奇中迎来风雅文学的最后辉煌。

《国文课》以一场跨越时间、沟通古今的精神之旅,带领我们极大限度地贴近中国古典文脉,感受诗古文辞里的风雅中国,唤起对传统文化的崇敬和自信。

(李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