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启动新的动力。任泽平、马家进、连一席所著《新基建:全球大变局下的中国经济新引擎》一书,在充分把握宏观经济发展大势的基础上,聚焦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的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消费升级重大民生领域的基础设施,凸显新基建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扩大有效供给,兼具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综合性重大作用。全书从新基建的新理念、5G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抓住数字经济新机遇、迎接智能新时代、迈向新能源汽车时代、人口大流动带来投资机遇、新基建与功能财政等多重角度,诠释新基建的内涵、作用和意义等。
新基建能有效拉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作者从历史维度诠释了新基建在产业革命中的不同内涵,并指出,新基建是相对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而言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是大规模超前基础设施建设的受益者,抓住了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红利,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极大改善了民生。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机场、桥梁,那么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科技创新领域的基础设施,以及重大民生领域的基础设施。这是新基建不同于传统基建的显著特征,重在改善与提升。
在作者看来,积极推进新基建具有重大意义。新基建是未来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的基础设施支撑,发展空间巨大,增长迅速,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对上下游行业的带动性强,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将承担重要角色。而且,新基建还能充分发挥马太效应,可以激发澎湃的动力,为产业发展、城市转型、民生福祉等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新基建不仅能够在短期内扩大有效需求,而且能够长期扩大有效供给,通过增加资本存量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长期增长。新基建可以在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扩大有效投资,增加资本形成和未来收入,提高经济增长潜力,促进经济良性循环。作者举例说,中国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高瞻远瞩,实施大规模超前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成功应对了可能带来的外在风险,而且为经济高增长和制造业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基建建设过程中,这样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充分利用。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新基建中的重要作用
应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新基建中的重要作用。作者指出,要保证新基建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取得成效,需要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供给和需求、长期和短期、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之间取得“最大公约数”。货币政策对缓解短期流动性问题效果明显,但对于刺激需求效果有限;而财政政策对于扩大有效需求效果更为明显。应该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先通过货币政策放松缓解流动性问题,再通过财政政策扩大需求。总之,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政策。着眼点在于,兼顾多方利益,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为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拓展新的发展领域,作者还建议将各种新基建列为优先发展项目,积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努力改善营商环境,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推动新基建融合发展。此外,要将新基建落实到“人的发展”和改善民生福祉上。如基础设施建设最终是为人口发展和产业服务的,未来城镇化人口将更多聚集到城市群和都市圈(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区域)。这些地区的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教育医疗、5G等基础设施将面临短缺,进行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充分提升利用效能。 (张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