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传统节日里,最温馨浪漫的当属七夕节。传说是牛郎织女从鹊桥渡银河相会的日子。随着时代的发展,七夕不但演变成为备受华夏儿女追捧的“情人节”,还让历代文人骚客不惜笔墨,寄托情怀,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为这个节日增添了绚丽光彩。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等。在我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有牛郎与织女爱情故事记载:“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说天上的织女星,坐在织布机旁,无心织布,每日想念着银河对岸的牵牛星。到了汉代,一首广为流传的《迢迢牵牛星》,诗人借助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诗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其实,过七夕是古代少女、少妇们最为向往的节日。七夕日,她们摆设香案,放置贡品,对着朗朗明月祭拜,乞求变得心灵手巧,也乞求爱情的姻缘巧配。“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从唐代林杰的《乞巧》诗,不仅能领略到庆七夕的盛大场面,还使人们看到了当时女子对月穿针乞巧,追求美好、幸福的爱情心愿。与之相比,唐代权德舆《七夕》诗,给我们呈现的是另一个热火朝天的比赛场景。“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乞巧节晚上,女子纷纷摆上各种女红巧物或自制菜食,大秀她们的技艺。正因为学到了织女的巧技和勤劳,才令人间聪慧女子和奇巧技艺越来越多,所以五代杨璞有诗点赞:“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在林杰等人的诗中,七夕是精彩纷呈、妙趣横生的,而唐代杜牧的《秋夕》,不免有些凄凉和惆怅:“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夜深了,天上的牛郎织女正享受相聚的幸福,可寂寞宫女只有手中的秋扇作伴。诗人形象刻画了失意宫女的孤寂生活和凄苦遭遇。而唐代孟浩然的《他乡七夕》,却用婉约忧伤的笔调将羁旅的乡愁情怀表现了出来:“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倘若说七夕的古诗词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诗香满怀,那么在古典名著中有关七夕的描写,则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民族文化盛宴的心灵体验。《东京梦华录》中就有描写售卖七夕物品狂欢场面:“自七月初一为始,车马喧阗,七夕前两三日,车马再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当时人们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七夕节,开始忙碌置办乞巧物品,乞巧市上人头攒动,处处呈现出一派喜庆的节日景象。
文人们笔下的七夕节,多姿多彩、浪漫温馨,用心赏读,满是美好。(马晓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