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归舟赤子心

□罗春彦

2022年08月28日惠州日报西湖
字号:T|T

“我回来了——抛弃了繁华的世界、葳蕤的田园,抛弃了无名指可以带上钻石、颈项上可以挂满珍珠的美丽,甚至忍心割舍双亲潸潸的老泪和异国风情的小小的儿郎……只是为了那梦寐向往的祖国……”20世纪60年代末,带着离别的悲痛和满腔热情的印尼、缅甸等国的第一批归侨,先后来到位于惠州潼湖的华侨农场。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许多归侨刚来到华侨农场的时候,举目无亲,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生活不适应。

数十年前,建场之前的华侨农场还只是一个小规模的畜牧场,只有一片未被开垦的土地和几座光秃秃的小山坡,牛棚羊舍傍山而建。地势较低,经常水涝,一下大雨就“水漫金山”,只露出几个近似光秃的山头,潼湖也因此得名。196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把惠阳国营畜牧场及周边三个村,转为广东省国营潼湖华侨农场。当地政府克服重重困难,在侨场建起1000多座房屋免费安排给归侨居住,划地给归侨耕种,归侨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巨大的鼓舞,怀着“敢教潼湖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投身到华侨农场建设中去。

归侨们修堤垒坝,围湖造田,开河挖沟,修筑渡槽和水闸,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他们用锄头和拖拉机,开荒造田,翻开了沉睡多年的大地。数千名归侨在东江岸边延绵起伏的丘陵地带上,开创茶园400亩,种植水仙、黄旦、梅占、茗花、云南大叶等10多种优质茶种。采摘茶叶后,归侨们精心制作,茶香浓郁、甘甜可口、回味悠长,蜚声海外,成为创汇产品

茶是故乡浓!潼侨绿茶在国外有了一定名气,特别在东南亚地区。每年立春过后,许多旅居海外的侨胞都会委托亲朋好友购买潼侨的绿茶,寄往美国、加拿大等地。2007年5月份,“潼侨”牌绿茶系列入选中国名优产品行列,是惠州茶叶类唯一入选的品牌。

华侨农场先办起红卫小学、红岗小学、五七小学等几所初级小学。1968年,又办起侨场中学,解决了华侨子女读书的问题。建立职工医院,职工看病实现公费医疗。

经过几年的建设,整个农场梯田层层,茶树嫩绿,新芽满枝,荔枝枝繁叶茂,蕉田果实累累,路旁木瓜飘香,以往的荒山野岭俨然已经建成蔬菜、水产养殖、水果满园的“鱼米之乡”。

20世纪70年代末,越南、老挝等国第二批归侨历经千辛万苦,万里归舟,来到华侨农场。有了“老归侨”们的“开荒拓土”,后来的“新侨民”有了相对富足的生活。

改革开放后,由于有归侨政策的扶持,潼侨发展得更好更快了,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吸引了来自韩国、意大利,中国香港、台湾等地的客商在此投资创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子、化工、纺织、玩具、五金配件、灯饰、食品加工为主的工业格局,投资近百亿元的华星光电就落户于此!

2003年12月,撤销潼湖华侨农场,设立潼侨镇。至此,华侨农场一共安置了来自东南亚、日本、印度、法国等地的8000多名归侨。潼侨也因此成为广东著名侨乡,成为惠州两大侨镇之一。

为了保护传承侨乡传统文化,丰富归侨的文化生活,潼侨众多公共设施也融入了诸多华侨文化元素。潼侨公园大门侧设立了一面反映归侨在农场热火朝天地劳动建设的雕塑墙,形象地再现了归侨勤勉劳动创造美好家园的画面。

公园一组白色的人物雕像格外显眼,共有5个男女人物雕像,排头的一个绅士模样的男子面带微笑,戴着越南特色的帽子,拖着行李箱;后面跟着的几个雕像人物则穿着东南亚特色的服装,有的戴着斗笠、有的头顶着包裹……

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侨文化展览馆陈列着体现侨文化特色的物件,包括一些归侨20世纪从东南亚带回来的、在建设华侨农场时曾经使用过的物品、工具以及承载了历史记忆的图片等,如印尼的安格隆、哥巴伦、旧船票,缅甸的铜纱锅、铁箱,越南的钛煲、纸币等。通过实物还原、图片文字记载和多媒体影像展示等方式,再现华侨回国的辛酸史、奋斗史和成就史。

“正月腊梅开,潼侨雁归来。茶园绽新绿,原是故人栽。”一批移居周边城市的归侨,带着半个世纪的乡恋,常常相约潼侨,畅谈过去的岁月,体验潼侨的变化。一位归侨品完潼侨绿茶后写下《西江月·咏茶》:“扎根不拘贫贱,披霜染绿山丘。任凭采撷掐烘揉,片片尽献春秋。形容干枯莫愁,杯中舒展广袖。浮沉一生噙香游,苦中甘甜醇厚。”这首词赞美的是茶,同时不也是对历尽艰辛、万里归舟、勤进取劳、开放包容,建设大美潼侨的归侨最好的赞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