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读《诗经》的《蒹葭》,读来真的是美。白露为霜的美,芦苇葱郁的美,大自然的美,思念的美,爱情的美,追求的美,所有的美就像白露为霜一样凝结成了生活的美学。
诗里描写的是早晨的芦苇丛上,飞了一层白霜。诗人望着随风摇曳的芦苇,想起自己朝思暮想的美丽姑娘,不知是眼睛看花了,还是自己实在是太想念了,怎么忽然就感觉到伊人宛如站在水中央,正对着他嫣然一笑呢。忽而,怎么又好像伊人竟远在对岸的那一方,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近,那一刻,真想能生对翅膀,马上飞到对岸去。
读《诗经》,原来白露在先秦人眼里这么美,这么浪漫。为了见一个自己心仪的姑娘,翻山越岭也不觉得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为了见日思夜想的姑娘,跋山涉水都不怕。这是一首浪漫的爱情诗,也是一种生活真实生动的美学。美好的事物总让人向往,如这早晨的芦苇,这白露为霜,这在水一方的伊人,都是我们生活中心之所向往的,也是自己心心念念追求的。最浪漫的事,最美好的事,是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好,是这种想念而不可得的美好。这白露为霜、这纯美浪漫的爱情等生动的美好,永远宛在岁月的水中央,让人们用心真诚探寻,这就是最美好的事情。
白露,是秋天的精灵,轻易看不到。白露,她是夜半来,天明去。夜深了,气温慢慢降下来,暑热一点点消散,她才慢慢地在葱郁的植物上静静地凝结成珠,晶莹剔透。太阳一出来,气温一升起来,她就悄悄地消失了,无影无踪。
白露,是秋天的信使。秋天来了,秋老虎还在苟延残喘,发着余威,但是再威也威不过晚上,敌不过大自然千千万万的花草树木葱郁有灵。夜深了,秋老虎就全偃旗息鼓,败下阵了。白露姑娘,是悄无声息,是不动干戈的。她,静静地、温柔地、深情地抚摸着这些大自然可爱的花草树木。此时,无声胜有声,不经意间,把一颗颗玲珑剔透的珍珠戴在了树木的脖颈间,镶嵌在了花草的头顶上。
白露为霜,霜是时光的沉淀物。白露为霜,是大自然美好的结晶。白霜像大地爷爷的白胡子,那是岁月与自然凝结的美好;白露为霜,像月光流到尘埃里开出了花。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仙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自己在镜子里看到满头白发,就好像秋霜一样,内心震荡哀痛,质问岁月太匆匆,生命太匆匆,心未老,鬓先衰。不知不觉中,岁月忽已晚。
当丝丝清凉的秋风轻轻拂过原野,吹过飘荡的芦苇,白露披着一身诗意悄然而至。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是智慧的古人感恩大自然馈赠白露的美好,更是古时生活的一种诗意的美学。
清晨时分,早起围着有尹家湖晨跑,不经意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些许露珠。原来秋天真的来了,悄无声息地来了。草木有灵,秋天来了,草木先知;秋天来了,芦苇先知;秋天来了,白露先知。
念起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亮有灵,秋天来了,月亮先知。秋天的月亮格外的明亮,格外的皎洁。抬头望月,仿佛是母亲慈祥眼睛的光辉,正深情地凝望着自己远在千里的孩子们。抬头望月,低头思乡。不知不觉就会想念故乡,想念母亲。
夜凉如水,白露为霜。或许母亲正一个人孤独地站在农村小院子里抬头望月,门前的桂花树快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