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万家灯火

□张如萍

2022年09月18日惠州日报西湖
字号:T|T

入秋了,一场台风刚过,空气里游离出缕缕湿漉漉的微风,道路两旁的树木,呼吸变得粗缓,路边工业园,有的在春天时还是一个个脚手架,今日变成崭新的现代大楼了。

一大早,进入公司大门,精神抖擞的保安就来到车窗前,雷打不动地查看行程卡、测体温,然后一个敬礼。这样的规定动作从疫情发生已经持续至今;上午,除了日常,就是提前收集当日需要接待来访人员的行程卡、核酸检测报告、车牌号等,确保进厂人员符合疫情防控的各项规定。这成为常态化工作内容之一。马路对面,公司统一购买用作员工宿舍的商品楼,有一栋专门用来隔离从中高风险区返厂的员工,当天有几人解封,其余人员安排送餐,动态管理,有条不紊。

从18时到22时,是街道办安排全厂核酸筛查时间,几千名员工分批次有序地排队,一眼望去,四条通道,大片穿蓝色工装的是制造一线员工,糅杂在蓝色基调里的是白色和粉色,粉色的是品管部的员工,穿白衬衣的则是工程师或者各级主管。人很多,但是很安静,大部分都是手机不离手的姿势。照惯例安保部人员维护秩序,人力资源部人员分4组配合扫核酸6。这样的工作对他们而言早已配合默契、驾轻就熟了。

下班回家,吃过晚饭,天幕瞌睡,垂下了眼帘。听见小区里有人用喇叭呼唤着:“还没有做核酸的业主,请大家抓紧来做核酸。”我和先生下楼,看见空白地上两顶帐篷一前一后静静立着。五位身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一人用手电筒照着路面,不停地提醒“做核酸的请从这里进”,一人在指导着扫码、验码,一人不停地说“请出示粤核酸6”,一边用手机扫码。有不会的老人,就会手把手耐心地教。另外两位就是核酸采集人员。每一个人都一遍又一遍熟练地重复着单调的动作、说着重复的话。这样的场景已经循环往复,屡见不鲜了。

自2020年起,我们见证了许多感人故事,体验了隔离、封楼、管控、静默等各种各样日臻完善的疫情防控措施,为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们感动得流过眼泪,为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的默默付出发出过无数次的赞叹。

两年多来,疫情走了又来,来来回回。所有人不知不觉都投入到这场全民抗疫的行列:一线的医务人员,让救死扶伤在一个特殊的时期拥有了更加沉甸甸的分量。据新闻媒体不完全统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截至2022年4月4日,全国至少有59名医务工作者殉职。还有那些全年无休的公安民警,那些熟悉又陌生的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宣导、安慰、买菜、送水,就像是一个万能的保姆,全天候服务。我一个做杂志主编的朋友,因为小区内有确诊患者,就按规定居家办公,她说,自己除了审稿就是读书,最让她心疼的是社区做核酸的人员,每天会上门采集核酸,有时候夜里凌晨还在工作,禁不住感叹:“他们太辛苦了,我们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就是给他们减压。”我在一个朋友的微信圈,看到一位穿着防护服的姑娘,在楼栋门口劝返几个想走出封控区的居民,虽然从头到脚全副武装,看不清真实面容,但是她把乐观融入枯燥的工作,用幽默化解居民的焦灼,让人有一种别样的温暖,无言的感动。

做完核酸,我来到大门,看到门口的保安正一一向进入小区的业主说“请扫码进入”。他努力地挺直身板,可我依然从他疲惫憔悴的容颜中,看到了他的劳累,他和许许多多小区保安一样,看似简简单单,实则作用不凡。正如一颗一颗的小星星,只有微弱的光亮,但汇聚成一起,就能擎起一方璀璨的星空。

月亮探出了头,快到中秋的月亮,似圆非圆,播撒着安宁,很是抚慰人心。月光下,幢幢大楼早已是万家灯火,释放出恬静柔和的光晕,在楼道里等电梯,听见一楼房间传出悠扬的钢琴声,还有偶尔几句我听不懂的客家方言。我知道,每一扇窗子里都在上演着不一样的故事,但有一样是相同的:惟愿疫情早日销声匿迹,惟愿家家祥和、人人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