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柴火

□曾墨林

2022年10月02日惠州日报西湖
字号:T|T

什么叫柴火?柴火是指木柴、秸秆、杂草等可燃物,可以用来做饭,煮水。柴火是人类祖先从生吃时代进化到熟吃时代的必要生活资料。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其中之一,柴火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柴火功能逐步为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所替代,柴火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柴火多年来,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重要位置确实令人难忘。

自古以来,在大自然的恩赐下,人们生活烧了多少木柴,难以统计。仅以一座100万人口城市为例,按每人每天消耗1斤木柴计算,每天烧掉的木柴达100万斤之多。加上广大城镇农村烧掉的木柴数量恐怕难以计数。那些年,山区的百姓,如到城里探亲访友,送上两捆木柴就是最好的礼物,收到礼物的亲戚朋友会直呼:“哎哟,太好了,我家又有柴烧了。”原来城里亲友家按户口配买的木柴不够烧到月底,只能到马路边拾取落叶弥补,乡下亲友带来的木柴如雪中送炭,焉能不喜!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人口已从50年代的6亿多人上升到超10亿(见1982年7月1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城乡所需要的木柴数量随着人口增加而增加。即使生活在山区,用柴也得省着,为争取更多的木柴支援城市建设,县、公社(后来陆续改为乡镇)号召大家采用节柴炉灶,并组织了专业技术人员走家串户,为各家免费筑造节柴炉灶。所谓节柴炉灶,无非是把炉膛宽度筑得更合理、更科学,炉口更密实,不会走火,浪费柴火。那时就是依山而居的农户,用柴火也不能随心所欲。农村各户都辟有储草房,用来储备柴火。山区农村,主妇们都是持家的好手。最引以为傲的是,她们都有一双擅长割草的勤劳双手。农村嫁女,镰刀、锄头是那时曾备的嫁妆,女方家意在告诉亲家,我家闺女能割草种菜,善于持家的。那时的山岭与路边,野草一长出来,就被妇女们割得干干净净。每年秋冬时节,生产队忙完田里的农活后,经公社(镇)、县林业管理部门批准,在指定的山头林区砍伐木材做柴,生产队组织了一批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进山砍伐。我那时年龄还小,曾随着大人进到大山深处伐木场。在进山的路口旁,矗立着“封山育林”、“严禁乱砍滥伐”的大木牌,令人见了,心生敬畏。到达山野深涧处,只见锯倒了一株株参天大树。水桶般大的树干被锯成一段段6尺长的圆木。碗口大的枝丫被裁成2尺长的木头,对半劈开,就是上好的木柴。笨重的圆木和木柴,由年轻力壮的小伙们抬着担着搬到山下路旁,用汽车运走。木头运到鎅板厂,鎅成木板或方条,用以制作各式家具之用。木柴则支援各个大城市或城镇作生活之用。生产队将伐木收入,除支付人工钱外,其余用作明年春耕购买种子和化肥的支出。

为了增加柴火的种类,当农村碾米厂和鎅板厂建立之后,聪明的人竟发明了烧糠头(谷壳)和木糠的炉灶。烧谷壳的是固定的大灶。木糠炉最早是用铁皮做成一个圆桶,再用黏土在内壁涂筑上3厘米厚,烘干后中间放根木棍,最后倒上晒干的木糠夯实,抽掉木棍,留下中间空隙,用废纸点燃木糠,火势猛烈,可以做饭烧水。不久陶瓷厂就烧制出木糠炉供应市场。自此,柴火又增加了新的品种:谷壳和木糠。

伐木场剩余的枝丫,则被人们捆绑好运回家中作烧火用。至于难以劈开的树根和柴头,晒干了拿回家中堂屋,待到冬天下雨,放在火塘架上,垫上劈细的木柴,燃起一团烈火,一群人围着火塘而坐,大家七嘴八舌闲聊起来。这时燉上一壶滚烫的热茶,烤上几块香喷喷的芋头、红薯,善讲故事、号称铁咀的二叔公抽着旁人递过来的香烟,吃着红薯,喝着热茶,在大伙的鼓动下,拉起略带嘶哑的嗓子绘声绘色地讲起了三国演义,直听得大家如醉如痴。

今天社会已发生巨大变化,城市人们已改变了烧柴的习惯,不再用木柴烧火做饭煮水,用上了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方便使用而又价格低廉。从烧木柴到烧天然气,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据史书记载,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在四川发现了天然气,并曾凿井煮盐(见《华阳国志·蜀志》)。从那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历了2000多年,这段漫长时期人们仍摆脱不了烧柴做饭。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今天人们已经烧上了天然气。在城里新建的小区架设了管道燃气,老旧小区有条件的设法补架设燃气管道,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现在广大农村,普遍也用上瓶装燃气。如今村村通公路,交通非常方便,想买瓶装燃气的人,只要往燃气站打个电话,燃气站很快便会将瓶装燃气送上门。农村妇女也不用上山割草了,山上的野草青青,青山常绿,碧水长流。

今天柴火虽已淡出了生活,但作为曾经依靠过柴火生活的人,仍会时时忆起柴火曾经带给我们的方便,带给我们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