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志敏: 泥与火的百炼成“陶”

2022年10月03日惠州日报影像
字号:T|T
    骆志敏展演陶瓷雕塑技艺。

骆志敏展演陶瓷雕塑技艺。

    骆志敏的陶瓷作品朴素而富有韵律。

骆志敏的陶瓷作品朴素而富有韵律。

    骆志敏的陶瓷作品规整均匀。

骆志敏的陶瓷作品规整均匀。

近日,由东江民俗文物馆举办的首届惠州民间传统技艺“周”体验活动,邀请了潮州工艺美术协会会员、90后骆志敏展演陶瓷雕塑技艺。骆志敏现场展演陶瓷坯体制作,分享自己在陶瓷制造行业的创业经历,让古老的龙窑陶艺风采在惠州绽放。

龙窑工艺在惠州薪火重燃

骆志敏给观众展现了龙窑柴烧的茶器,釉面金属质感。“在高温的龙窑中,松柏灰落在定型的陶瓷坯体上形成这种光泽的釉面。”骆志敏表示,土坯、火候和木灰的交融以及留下的火痕,构成人工难以达成的美妙纹路,也非天然气窑、电窑可企及,对他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龙窑依一定的坡度建筑,以斜卧似龙而得名。龙窑源于商,兴于唐宋,属于柴烧窑,曾在中国南方的陶瓷产区广泛采用。惠州因陶瓷土资源蕴藏丰富,在陶瓷生产方面有着7000年的辉煌历史。博罗园洲镇梅花墩窑址、博罗龙溪镇银岗村窑址均发现了春秋时期的龙窑雏形,惠州东平窑头村东平窑是北宋时期龙窑遗址,与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并称“广东三大民窑”。虽然今天惠州拥有天然气窑、电窑,龙窑的古法却已失传。

骆志敏于2016年大学毕业,当年设立个小工作室,地址就在潮州现存“活着”的唯一传统大型龙窑——信靠龙窑,创作作品多以龙窑法为烧制工艺。后来,他将个人工作室搬到惠州水口,继续把柴烧陶瓷作品带到了惠州,让龙窑陶艺在惠州重燃薪火。

玩泥和火的创业青年

“泥是有脾性的。”在展演现场,骆志敏示范了古老的轮制法“拉坯”,并指导参与体验的市民,“当感觉到泥团在拉坯机旋转有晃动现象,应调整好坯体的重心。”骆志敏掌握泥巴的特性、手与机器之间相互的作用力,将泥团拉制出一个规整均匀的碗坯。

轮制法是一种古老的手工制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于我国很多地区,龙山文化匀而薄的黑陶即为轮制法的产物。通过轮制法形成的弦纹,是一种柔软顺畅的线条,朴素而富有韵律,层层环绕,富有生动活泼的韵味。骆志敏表示,“这一种东方特有线条美,值得我们好好去挖掘。”陶瓷雕塑富有东方艺术精神的线性美。线条流动的速度、力道的刚柔,富有生命的动态美,在他的雕塑作品中得到充分发挥。他的陶瓷雕塑作品《问山》,在2020年参加潮州市工艺美术精品展获得金奖。

6年来,年轻的骆志敏深耕柴烧的茶器、香器、花器等陶瓷。在龙窑烧制阶段,陶器入窑需要消耗的木柴以吨来计算,烧制时间长达72小时,温度高达1300度。窑火燃烧时,随着火候的大小,陶坯颜色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所以柴烧的陶瓷作品都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骆志敏表示,“由于柴烧法很难控制火候,出窑的成品率低,我们就赌个出窑万彩,但也常常颗粒无收。”对泥和火充满感情的骆志敏,仍然坚持采用古老的手工制陶及龙窑烧制工艺,身上焕发着一种生命激情,演绎“岭东名郡”的时尚魅力。

文: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见习记者曾镜明

图: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