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必胜在革命烈士墙前读烈士事迹。
●人物简介
李球(1930~1948年),男,汉族,1930年出生于广东惠阳淡水塘布村塘田(今大亚湾区西区街道塘布村塘田村民小组),1945年3月参加东江纵队,1948年6月执行任务,在原宝安县坪地(现深圳市龙岗区坪地)作战时牺牲,年仅18岁。
在大亚湾西区横畲村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那是2015年大亚湾区为纪念黄生如、王才、李球3名烈士选址迁建的。
为了更好地缅怀革命先辈,宣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日前,记者来到塘田村民小组,专访革命烈士李球的亲人,再现那一段峥嵘岁月。
再听革命故事
塘布村依山傍水、风景优美。走进烈士李球的侄子李必胜家,一位老人正在客厅沙发上休息,见记者来访,老人热情招呼起来,这位老人就是李球的弟弟李金(李必胜的父亲)。
89岁的李金身材精瘦,提起李球,李金的眼里泛起点点泪光。
据记载,李球排行老二,有一位姐姐,两位弟弟。童年目睹了日本侵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幼小的心灵埋下了家仇国恨的种子。1940年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一家人艰难地过日子。
1945年3月,听说东纵部队交通站要人,李球瞒着母亲参了军,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抗日救国运动。解放战争打响后,他便跟随部队参加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斗。1948年6月执行任务途中,在原宝安县坪地(现深圳市龙岗区坪地)遭遇国民党反动军队包围,不幸牺牲,年仅18岁。
李金回忆,“他去参加革命时才15岁,是偷偷跟着部队走的,怕妈妈知道伤心。”李金说,为了减少对家人的影响,哥哥几年都没有回家,直到有一次部队经过附近,哥哥半夜回家里看望了母亲和他。而这时,母亲也只是默默流泪,叮嘱哥哥照顾好自己。
没想到,这一走竟是永别。李金说,哥哥牺牲后不久,部队来人送哥哥的遗物。因担心母亲伤心,送信的人跑到学校将遗物交给正在上学的他。“但哪里瞒得住妈妈呢?”李金说,很快,母亲猜到哥哥牺牲了,大哭了一场。后来,每每看到部队的人,母亲总会默默流泪。
“哥哥一直在我心中。”时隔70多年,李金一直默默地怀念着哥哥,也为哥哥骄傲:“有好多像他一样的人,才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
传承革命精神
李球牺牲后,李金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李金一直教导后辈要勤劳致富、家庭和睦。如今,李金已是四世同堂。
李必胜家新楼房对面是他们家的老屋,大门口贴着“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对联,右侧悬挂着“光荣之家”的牌子。客厅墙上最醒目的位置挂着两张新旧版“李球革命烈士证明书”。
李必胜说,每年的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他和家人都会到烈士纪念碑前祭拜,追思先人,“没有革命先烈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每年春节,爷爷(李金)都要在老屋门口粘贴‘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对联,老屋也一直打扫得干干净净。”李必胜的儿媳妇谢伶说,爷爷言传身教,告诫后辈们要铭记先人、发扬革命传统。
谢伶是村里的一名驻村社工。“作为烈士后人,我们更要做表率,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谢伶不仅经常给儿子讲大爷爷的革命故事,还在社工工作中主动宣传村里的红色文化,组织村民志愿者开展各种敬老、爱老服务。今年,她家被评为大亚湾区“最美家庭”、文明家庭。
这些年来,纪念李球等3位烈士的横畲革命烈士纪念碑,成为大亚湾区党政机关、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纪念活动和接受红色教育的重要场所,是该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该区对该革命烈士纪念碑进行了升级修缮,并新增了革命烈士墙,墙上镌刻了全区目前可考的68位革命烈士英名及部分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其中包括李球烈士。
除了烈士李球,塘布村还有曾参加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的曾佛新烈士。村里的后山上有一座专门纪念曾佛新烈士的纪念碑,每年清明节、烈士纪念日,该区及村“两委”干部和党员便会到纪念碑前开展纪念活动。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实习生杨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