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艺家黄庭坚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的词与散文创作在宋代有一定地位,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其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最大,影响最为深远。
早在元祐年间的诗坛上,黄庭坚就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他的学识渊博,观察细致,写作严谨,在诗歌创作上能独树一帜,成就非凡,声名远播。
黄庭坚(1045-1105),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北宋著名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出身儒学世家,祖先原居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五世祖黄瞻在五代十国时的南唐供职,曾主管分宁,去官后定居分宁。高祖黄元吉在置田之余,好藏书。曾祖父黄中理,不仅继承了家业,且在樱桃洞和芝台两地立书馆,“聚书万卷,山中开书堂以教子孙,养四方游学者常数十百”。祖父黄湜善书法,字表劲,笔意皆致。父亲黄庶,庆历二年(1042)进士,历任州府幕僚,诗学杜甫,作品多体现儒家“仁政”思想,有《伐檀集》传世。母亲李夫人也是仕宦门第。舅李常官至户部尚书。
独具匠心庭坚诗。黄庭坚的诗歌集中体现了宋诗的诸多典型特色,他是宋诗的集大成者。黄庭坚门人弟子众多,喜奖掖后学传为佳话。他的弟子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中,将他奉为江西诗派宗主。黄庭坚在宋代诗史上的地位,无人能比。奠定了以他为宗的江西诗派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先生行乐在清溪,满世功名对画脂。一道寒波随眼净,百年高柳到天垂。昔人无处问谁氏,遗础有情犹旧基。猿鹤至今人烟惨淡,贤愚俱尽水涟漪。”黄庭坚的《七台溪》(节选)略见一代诗人恬静、怀旧、高远的心境。
剑胆琴心恵民生。据有关文史专家依史料分析:元丰三年(1080),黄庭坚改任吉州泰和(今江西泰和)县令,途经舒州怀宁(今安徽潜山)三祖山游览三谷寺、石牛洞、石牛溪,诗兴大发,抒发向往自然界的心情,并取号“山谷道人”。在泰和任上,他取后蜀孟昶诗句“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自警。是时朝廷实行食盐产销国家经营法,县衙对不买官盐的百姓,可对其进行处罚。黄庭坚为了解实情,便微服私访。于是张贴告示,公布官府执行的盐法一律由百姓自行购买,官吏不得强行摊派,结果“吏不悦,而民安之”,人们曾建“山谷祠”以示纪念。
诗文一绝贵创新。黄庭坚流传至今的诗歌有2000余首。他讲究修辞,提出了“无一字无来处”、“以俗为雅,以故吐新”以及运用古人词句一定要“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创作方法。他坚持改变唐诗规范,其艺术特点即在诗法上学习杜甫,有意改变“白体”的浅平易。并且,摆脱了西昆体的形式主义,创宋一代新诗风。苏(东坡)黄(庭坚)在宋诗的通俗化、议论化、学问化方向有着共同特点,但“山谷尤甚”。
题材丰富内容新。黄庭坚的诗歌,内容、题材非常丰富。他的《牧童诗》《送人赴举》《溪上吟》《录梦篇》《宿旧彭泽怀陶令》《浔阳江囗阻风三日》《濂溪诗》《渡河》等诗作,有的谈读书,有的缅怀先贤哲人,有的吟诵百姓,有的论道德修养,有的抒发民间疾苦,有的议时政,有的叙友情交往,留下了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出门一笑大江横”等佳句。陆九渊称,黄庭坚诗为“包含欲无外,搜抉欲无秘,体制通古今,思致极幽眇,贯穿驰骋,功力精到,虽未极古之源委,而其植立不凡,斯亦宇宙之奇诡也。”评价甚高。
诗词留芳传千古。黄庭坚,由于年少早慧、过早丧父、先祖功名等原因,秉性兀傲,清高自负,对自己的诗歌作品珍爱有加,在他30余岁时即亲自编订自己的诗集。他第二次自编诗集,在元祐年间。现存黄庭坚集,主要包括三个系统。郑永晓先生呕心沥血,整理并出版了《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上中下)成为文坛一大幸事,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