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见闻

□周后运

2022年10月17日惠州日报西湖
字号:T|T

金秋八月,空气中都弥漫着清新的味道。

和两个儿子对坐书房,放眼窗外,银月满轮,金山湖霓虹星火,照亮着城市的繁华,也守望着家的宁静。

随着年龄的增长,喜爱热闹的性格也逐渐收敛,课子读书成了我最大的爱好。次子还小,能常在身边,但是长子远赴北方读研,离家数千公里,难得相见。加上他成长的那个时期,正是我们最忙的时刻,而今看着满柜的图书和儿子日渐挺拔的身姿,回忆着当年的点点滴滴,我心中颇感沧桑。

我的故乡是湘西雪峰山下一个偏远的山村。在我像他们这个年纪的时候,除了课本之外,几乎无书可读,外面的世界对我们而言,可以说是混沌一片。那个时候如果有亲戚从外地回来,带一本书给我,给我讲一些外面故事,便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照亮我混沌的世界,激发我无尽的想象。想到此,我不禁有了回老家去组织文化活动的冲动。

刚好在广西贺州的老友多次盛情相邀,让我一家去黄姚古镇和富川瑶族自治县小住休闲。在孩子们的推动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这样开始了。首站我们就来到了著名的黄姚古镇。这座有着近1000年历史的古镇,依然保持着宁静与质朴。随处可见的石板街巷和古老的房屋,让人仿佛有穿越回过去的感觉。朋友对这里十分熟悉,据他介绍,黄姚最早的居民是黄姓和姚姓两户人家。北宋皇佑四年(1052),狄青率部南征侬智高,其部将路经黄姚,派士兵打探路线,得知当地只有黄、姚两户人家,于是就把此地称为“黄姚”。往事千年,而今这里已经多姓杂居,很多年轻的文艺青年纷纷涌向这里,开民宿,办餐吧,古老与新潮交相生辉,文化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

和朋友依依惜别之后,我们来到了富川,这是一座万山林立的古县,地处湘、桂、粤三省交界的都庞、萌诸两岭余脉之间,瑶族同胞世居于此。这里靠近我的家乡,自幼年起,我也常与瑶族同胞有接触,或许是近乡情更浓的缘故,徜徉于此,我总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山川风物,美食美景,总觉得格外熟悉。

夜宿于此,吹着清爽的山风,我还情不自禁为富川写起了辞赋“魅力富川,瑶族古县;和谐乐土,长寿之乡。西连恭城,北及江永,锁钥之地兮,接壤与桂粤;东即江华,南襟钟山,通达之区兮,毗邻于潇湘……”的句子。在朋友的引领下,我们全家来到富川白沙镇的坪江村文化园。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这座文化园激起了很多人的回忆。纷至沓来的游人,使坪地村从一座不起眼的小村落,摇身一变成为打卡的胜地。

返回乡间老家,已经近深夜,远远望去,一盏灯火依然闪烁在阁楼之上,我知道那是在等我们回来的母亲。虽然在电话里千叮咛万嘱咐,让她注意休息不要等我们,但是她还是坚持等我们平安到家,这才踏实睡去。安顿好家人和母亲,我带着儿子拜谒了家乡不远处的烈士陵园,和他们分享了发生在这里的红色故事,脚下的历史对于他们而言,总是格外亲切。

在我牵头建设的创作基地的农家书屋,公益组织带来了乡村的创业青年、基层干部和孩子们,我与他们一起分享红色故事。他们一边捧着图书,一边认真地思索着,时常会问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让我常常颇受启发。文化自信来源于文化自觉,是点亮人生的火把,这些坚守在乡村,践行在乡村振兴一线的人,正是那些手执火把的人。

每想到此,我总是无比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