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是“感动中国”为季羡林所写的颁奖词,亦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国际东方学大师”的耀眼光环下,季羡林始终坚持通俗易懂的散文创作,一篇篇质朴平实的文章饱含深情,彰显出朴素的人性光华,以及深沉的家国情怀。《万般迷津,唯有自渡》是季羡林的散文选本,收录了他从1933年到2006年间创作的50篇散文,早年的率直、中年的睿智、晚年的通达,均浸润于字里行间,静心读来,能感受到一股触及心灵的温柔力量。
该选本分为“万般滋味,都是生活”“万物有灵,向阳而生”“思想无界,行者无疆”“勘探自我,心之彼岸”“万里星光,一如既往”等五辑,多维度再现了季羡林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所谓大学者,贵在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而非几顶冠冕堂皇的“帽子”。季羡林笔下的平常事物,散发出恬淡而浑厚的韵味,予人一种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他的朴素,恰是因为他足够真诚。
书中有季羡林对尘世万物的悲悯情怀。散文《喜鹊窝》中,他惊喜地发现“窝里的喜鹊小宝宝看样子已经成长起来了”,可每逢刮风下雨,又“心里就揪成一团,我很怕它们的窝经受不住风吹雨打。”而当他想起故乡的那条老狗,便心如刀绞,他在《一条老狗》里写道:“它只不过是一条最普普通通的狗……既不凶猛,也不魁梧。然而,就是这样一条不起眼的狗却揪住了我的心,一揪就是七十年。”当年,回乡料理完母亲的后事,他就要返程,独留下老狗,“它似乎预感到我要离开了,它站了起来,走到我跟前,在我腿上擦来蹭去……我知道这是我们的永别,我俯下身,抱住了它的头,亲了一口。”
书中亦有季羡林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与漫谈。“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我’,二者亲密无间,因为实际上是一个东西。按理说,人对自己的‘我’应该是十分了解的,然而事实上却不尽然。”(《我写我》)坎坎坷坷,弯弯曲曲,一路走来,他别有意味地给自己做了一个评价,“我说过不少谎话,因为非此则不能生存。但是我还是敢于讲真话的。我的真话总是大大地超过谎话。因此我是一个好人。”
阅尽沧桑话爱国,季羡林绵长的爱国情思跃然纸上。“我曾讲过一个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在《一个预言的实现》中,季羡林不无自豪地写道:“中华民族所固有的大气磅礴的创造力,被种种内在的和外在的力量堵塞了几百年;现在,一旦乘机迸发,犹如翻江倒海,势不可挡。”他还借《爱国与奉献》一文指出,要“以爱国主义的情操来推动奉献精神;以奉献的实际行动来表达爱国主义的情操”,若非如此,爱国主义只是一句空话,而奉献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安然于心,方能从容而行。在季羡林看来,岁月斑驳,命途多舛,都不过镜花水月,人生最好的状态是活得清醒、坦荡。不争不辩,不怨不艾,对人对事常怀深情与淡泊,做真正的“我”,自会收获生命的欢喜。
(刘学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