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林场干部职工60多年坚守闹市中的“天然氧吧”

呵护葱茏的万亩“城市绿肺”

2022年12月13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东江林场有一片“博士林”。

东江林场有一片“博士林”。

    一代代林场人不仅是“城市绿肺”的守护者,更是“城市绿化”的美容师。

一代代林场人不仅是“城市绿肺”的守护者,更是“城市绿化”的美容师。

    东江林场航拍图。 本版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东江林场航拍图。 本版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早晚在红花湖骑行徒步,周末到高榜山登山……对大多数喜欢户外运动的惠州人来说,这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鲜为人知的是,在市区还隐藏着一座面积1万多亩的“天然氧吧”——市属国有东江林场。时间回溯到1992年以前,红花湖一带曾属于东江林场的一部分。1992年,东江林场1.38万亩山地划给红花湖景区,逐步建设成为市民家门口的生态公园。

东江林场始建于1958年,面积曾达10万余亩,经多年植树造林,松林茂密,盛产松、杉和林业副产品。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加上体制分离等因素影响,林场不断还绿于民、让景于民,为市民朋友提供了一处又一处亲近自然、放松自我的生态空间,实现了城市绿色资源的共享。

经过64年的发展,如今东江林场经营面积约2.13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17万亩;森林蓄积4.0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6.41%。目前林场干部职工共173人,其中在职30人,离退休143人。东江林场与周边公园及景区连成一体,慢慢串珠成链,绘就一幅“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美丽画卷。

■坚守护绿

惠州“半城山色半城湖”城市形象成色更足

冬日的惠州依旧满眼苍翠。沿着鹅岭南路或金榜隧道驾车到仲恺,你或许不知道自己就穿梭在林场中,两侧郁郁葱葱的林带和苗圃,正是东江林场“造林人”为惠州增添的新绿。

车来人往,青山不语,往事在葱翠中流淌,蕴藏着东江林场一甲子岁月的沉淀与坚守。

1958年,300多名青年干部来到惠州市郊创建了东江林场。不同于坐落在南粤天然山脉中的国有林场得天独厚的环境,东江林场育林成林要艰难许多,据资料记载,东江林场“山林分布地形分散,山地不成一片,地质赤红硬结,山坡多数在25度以上,部分蓄水量差,植被生长缓慢,宜长松树杂木”。

创造条件让青山披绿。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东江林场人不仅用镰刀锄头开荒种绿,更请来小型飞机播种造林,在林场种下一片片松林与杉林,为东江林场规模成片的林相打下基础。

在东江林场资源管护股工程师李颜的记忆里,最难忘的是父亲李观果蹲在地上育苗的背影。李观果曾是东江林场的工程师,为培育树种,他曾踏遍林场的山山水水,是林场的“活地图”。受父亲的影响,李颜大学选读了园林专业,毕业后跟随父亲一起育苗栽树,成为第二代“造林人”。她说,“东江林场人一直有股不服就干的拼劲,坚持在城市边种出一道生态屏障。”

经过几代林场人的努力,东江林场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森林覆盖率达46.41%。尽管时代发展的变迁、城市空间的拓展和交通枢纽的建设,让这个与城市近在咫尺的林场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但林场人初心不改,坚守护绿,为惠州城市中心筑起一座天然的绿色屏障,让“半城山色半城湖”的惠州城市形象成色更足。

随着惠州城市中心区南进北拓、东西延伸,东江林场成为距离惠州城市中心区最近的林场,地理位置更加凸显,功能呈现多样化;与此同时,1.17万亩林地分散成6个工区,林带毗邻交通枢纽、住宅小区、工业园区等,情况异常复杂,“开放”状态明显。

穿过惠城区、仲恺高新区的长深高速,是深惠两地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穿越东江林场的“城市公路”。为打造这条城市“绿色长廊”,东江林场对辖区内公路两侧的山林地进行补植、改造,在高速公路两侧种植10万平方米的草坡、爬山虎和20多万株树苗,绿化山地1500亩。行驶在这条高速公路上,如同穿梭于绿色通道中。

护好青山,方得金山。新一代林场人不仅是“城市绿肺”的守护者,更是“城市绿化”的美容师。2000年以来,东江林场按照惠州市总体规划要求,在进行造林绿化同时有针对性地栽种了大量观赏性强、涵养水源充足的秀美林带,进一步美化了惠州城市环境,保持了市区的生态平衡。

■养护管理

绷紧防火安全弦,做好“城市绿肺”保护者

“巡查完毕,一切正常!”一大早,东江林场激流坑工区队长陆明庆一边熟练操作无人机开展日常巡山护林工作,一边将巡山实时情况上传到北斗巡航系统。爬到一个名叫“红花嶂”的山头时,他驻足远眺,无穷绿意一览无余。

红花嶂处于仲恺高新区惠环、陈江和惠城区红花湖三地的交界处,这个区域较为开阔,非常适合无人机巡航。对陆明庆来说,每次巡山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监测山林火情。“常言道,三分栽、七分管。植树造林是一时,养护管理却是一世。”

陆明庆说,由于地处城市中心地带,东江林场和附近城乡的边界较为复杂,人为活动频繁。这给护林工作尤其是森林火情的防范带来不小的压力。

相比陆明庆,张杏发当年面临的防火形势更为紧张,而防火工具却十分简陋。“每年到了10月以后,就是广东森林火险的高发时期。而以前大家的防火意识普遍较弱,最多时一年会发生森林火情50多起。”原惠城区机械扑火队副队长,已退休2年多的张杏发介绍说,鉴于森林火情的严峻形势,2003年10月,东江林场成立了惠城区机械扑火专业队。

惠城区机械扑火专业队组建之初有50人,主要由林场的干部职工组成。张杏发说,那时扑火的工具主要是风力灭火机、喷水枪等,设备十分简陋,全凭队员一腔热情打赢一场又一场灭火硬仗。张杏发说,上山扑火时必须带上一身厚重的装备,再加上直面火焰以及奋力救火,即使是在冬天,灭完火后依然是汗流浃背、衣物尽湿,寒风吹来,让人不停地哆嗦,每次都是“冰火两重天”。

随着林场逐渐发展,惠城区机械扑火专业队的灭火装备也逐渐升级。后来,东江林场的森林防火装备库被列入“国家级森林消防预备库”,为该扑火队配备了对讲机、油锯、割草机、风力灭火机、阻燃服、三号扑火工具、柴刀、手锯、喷水枪,水袋等专业工具。与此同时,扑火队的灭火范围从惠城区逐渐扩大到全市范围,担负起更多更重的森林灭火任务。

时移世易,处于闹市的东江林场如今面临更繁重的防火任务。为更好地做好护林防火工作,该林场已配备热成像无人机,可以实时发现起火点,提高巡山护林工作效率,降低综合成本,实现高效护林。面对纷繁复杂的防火形势,东江林场人时刻紧绷森林防灭火这根弦,保持着高度警醒、高度负责的态度,用实际行动将火情一次次地扼杀于“摇篮”之中,坚决做好“城市绿肺”的保护者。

■建设发展

打造生态美、人文美、治理美、生活美的林场样板

东江林场山多地广,山林分布地形分散,一共分为26块,其中面积最大的一块山林约4000亩,加上林场与主城区山水相依,社情复杂,管护难度大。

东江林场场长黄新强说,东江林场是敞开式的,入口繁多,相较于其他远离城郊的林场,林场的干部职工巡山压力更大。每逢清明、中秋、重阳等重大节日都要全员上岗,对林场实行设卡管理,防堵火种进山,守护好这一“城市绿肺”。“虽然林场位置特殊,处于市区,但如今市民个人素质越来越好,防火意识也比以前强了很多。”黄新强说。

东江林场全体干部职工持续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干部队伍管理,并适时添置现代化护林设备,为守护绿水青山加持。目前,东江林场已构建“护林人+无人机+监控视频”三位一体的森林防护网络,极大地提高了护林防火效率,解决了改革后人力短缺带来的实际困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为市属国有林场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们将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以助力建设美丽惠州为抓手,对林场的整体林相进行改造。”黄新强透露,按计划,2023年东江林场将改造林相面积2000亩,以各种颜色的树木和花卉打造“多彩森林”。

与此同时,东江林场将筹划建设“党建促林建学习教育基地”,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绿色资源,让市民共享美丽的绿色资源。黄新强说,林场将在“山里头”农场的现有资源基础上建设该基地。建成后,将给全市干部职工及青少年群体提供参观学习场地。记者看到,规划中的基地占地约3000平方米。“借此窗口,我们也将进一步加强对林业史、科普知识和智慧林业等内容的宣传,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黄新强说。

黄新强说,接下来,东江林场将充分整合资源,完善市级森林公园建设,努力打造生态美、人文美、治理美、生活美的林场样板,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基础上,让更多市民共享生态红利,为建设美丽惠州贡献林场力量。

延伸阅读

“博士林”体现博士扎根惠州

在东江林场有一片远近闻名的“博士林”。2011年3月,超过百名在惠州工作的博士种下了属于自己的一棵树,铭志于树、寄情于林,表达扎根惠州的愿望。11年过去了,当初栽下的小树苗如今已枝繁叶茂,“博士林”也渐渐成为惠州崇文厚德、尊重知识、尊崇人才的象征,化身为惠州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体现着社会各界对人才的尊重。目前已有来自各行各业的600多名博士在此种下属于自己的“理想树”“信念树”。

据介绍,目前正积极把“博士林”打造成惠州新的人文景观。未来10年,计划在“博士林”种下5000棵树,期间不仅要让在惠工作的博士前来种树,还要邀请外地的博士过来体验,吸引他们扎根惠州。“在‘博士林’的基础上,我们打造了‘博士堂’,使其成为在惠工作的博士们技术交流、会务、成果展示、娱乐休闲的活动基地。”据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还计划打造“博士文化长廊”“博士工作坊”“博士公园”等,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文环境。

惠州日报记者游璇钰 李向英 陈相成 通讯员梁宇 郑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