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王”的宿命与救赎

2023年01月14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人性和动物性是众多作家喜欢探讨的话题。惠州作家海华先生笔下的“水牛王”,是镇里三届斗牛节的冠军,而且犁田、耙地、拉车,样样不含糊,可谓“文武双全”,但也逃脱不了老来被遗弃、被宰杀的命运,最后只能默默离开。“不会与人通话”的水牛王,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中,完成了动物性与人性的“无声对话”,意味深长。在我看来,与其说《水牛王》是一篇小小说,倒不如说是一则寓意深刻的寓言,具有很强的思想和艺术穿透力。

警示大家要善待万物,达到观照自身的目的

《水牛王》获得中国首届小小说擂台赛二等奖等诸多奖项,为海华赢得了声誉。这个文本很有张力和启发性,赎罪意识便是潜藏在文本背后的内核之一。在《水牛王》一文中,德叔父子在发现自己过错的时候,也采取了挽回的措施,但劳苦功高的水牛王最后还是毅然选择了出走……在这里,水牛王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德叔父子照出了内心的幽暗,心灵受到了震撼,最终意识到自己的罪孽。作者想通过罪孽与救赎的主题警示大家要善待万物,从而达到一种观照自身、检视自身的目的。

叙事是文本的骨架,作品的主旨、内涵均由此生发。《水牛王》继承、扬弃了《聊斋志异》等传统小说的“动物叙事”范式,注入现实化、时代化内涵和精神。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海华先生通过书写的力量,赋予水牛王以主体地位和觉醒意识,也反转了传统认知中的人性和动物性的固有认知,“激活”了人身上的动物性(如屠夫想宰杀水牛王)、动物身上的人性(水牛王任劳任怨等),使之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凸显了人性和动物性的相互纠缠、投射、观照和融合。经由这条叙事脉络和视角,赎罪的路径也渐渐显现——既针对德叔父子,也针对水牛王和大自然。

在文本与现实之间锻造互文关系,产生共生共奏的复调

从具体的文本来说,这是一个两次遭遇危险(水牛王面临被宰、旺儿遭遇毒蛇脱险)却未见死亡的故事。事实上,救赎不一定要以生命的终结为代价,内心的转向才是走向救赎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文本中,“不会与人通话”是叙事的焦点,是解不开的结,也是德叔父子负有原罪的原点。在文本中,善良的德叔父子找到了赎罪的方向——他们疼惜水牛王,但结局并未如他们所愿,他们只能呆呆地看着水牛王离去。从动物的角度来看,水牛王可以选择反抗、报复、自杀或者承受来应对屠杀,但它最终选择离开:“伸出舌头舔了舔旺儿的小手,用颈部轻抚着旺儿的脸庞,犹豫了片刻,突然一个急转身,又消失在如墨的夜色中……”这象征着水牛王已完成自我拯救或救赎——用坚韧地活着来理喻现实、消化苦难、对抗宿命。海华先生颠覆了过去对于牛任劳任怨的形象刻画,在人与水牛的互相审视中描画了独特的“牛的品格”。

今天,人类早已步入“万物互联”时代,但与同为生物学意义上的其他动物,人类是否也做到更多的“互联”了呢?《水牛王》将这个问题留给了读者,也拨动着读者的思绪:如何才能读懂动物世界和世间万物的温情和善意,与他们和谐相处?总之,《水牛王》是一个沉潜的、耐读的文本,其创作的目的不在于寻求现实的答案和确定性(甚至更倾向于多元性),而是竭力在文本与现实之间,锻造一种互文关系,互相碰撞、颠覆、融合、化育,最终产生共生共奏的复调。(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