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有一种生活体验:有时候,无论高兴或者痛苦,不愿意见人,不愿意说话,“只想一个人静静”,这应该是最自发的对孤独的渴望。
相信在大众的生活词典中,“孤独”一词并不讨人喜欢。它代表的是一份孤单、一种无助,似乎还有点凄凉的气息。试想,如果生活中没有一个朋友,亲人也不搭理自己,那份孤独会让人疯掉。当我们一个人以孤独的方式去领悟孤独的感受时,慢慢会产生一种对孤独的好感,它犹如一个虐心的恋人般充满深情的诱惑,更似一个贴心的精灵游荡在你身边,让我们重新认知她那份藏匿得很深、很隐秘的美丽。
有位朋友是圈内出了名的暴脾气,她由于工作压力、或者孩子叛逆,内心烦躁,脾气时不时就会冲上来,有时候会迁怒老公,有时候会在孩子身上宣泄,这个时候,她会选择孤独地待几天时间,能让她安安静静反省自己,再回过头来看问题,处理矛盾就理智了很多,隔一段时间的这份独处,使她的家庭关系维系得很和谐。
陈大姐是朋友晓玲的忘年交,70多岁了,个子不高的她,什么时候看上去都是干净麻利,下过乡,插过队,当过民办教师,后来回城进了一家建筑公司,因为写一手漂亮的字,让公司领导看中,问她想干什么,她说:“想学工程造价和预算”。这一学一干就成了骨干,成为自学成才的行业精英。退休后还被返聘。忙忙碌碌,一丝不苟的她,一直独居至今,我们觉得她太孤单了,可是她自己却很享受独处的感觉:没有婚姻的束缚,没有子女的牵绊,不与同事纷争,不受邻居诟病,很少纠结,随心而动,自由自在,活得清清爽爽,简简单单。
而晓玲自己刚刚经历了丧夫之痛,她先生去世后,和儿子儿媳同住,还有一个可爱的小孙子。白天让家务打发自己的时间,夜深人静时,总有绝望的孤独吞噬她的心,让她连呼吸都感到疼痛。她告诉我:未来的路还很长,自己必须用坚韧支撑,学着适应孤独,努力培养独处的能力。
早些年喜欢读汪国真的诗文,其中有一句记忆尤深,但对其含义体验感不多,“孤独若不是由于内向,便往往是由于卓绝,太美丽的人感情容易孤独,太优秀的人心灵容易孤独,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因为他们都难以找到合适的伙伴!”,直到自己经历了越来越多的人和事,慢慢咀嚼这句话,方能体验到一种孤独之美。近期又读到周国平文集《各自的朝圣路》,里面有一篇《孤独的价值》,再次引发我对孤独美的欣赏。“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善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我一直是一个开朗活泼的人,年轻时爱唱爱跳,喜欢热闹,业余时间除了读读写写,还喜欢做女红,至今回味起来,都很有成就感。缝衣服,一针一线缝出生活的结实;织毛衣,一花一色织进浓浓的暖意;钩桌布,一绕一钩变出精致的心境,时间总是很快从指尖溜走,有时候做到夜深人静,能听见毛线和钎子摩擦的“沙沙”声,那是在孤独中享受一份狂欢呀,特别是当一件手工活完成之时,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芳自赏和欣喜若狂。
我现在依然爱说爱笑,喜欢热闹。但是,时不时会在一定的时间段,去和孤独约会。一个人,或读书,或听音乐,或追剧,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此时,心情不错,就收拾好房间,然后沏一杯茶或者冲一杯咖啡,捧一卷书刊,就穿越成民国的名媛,优雅地享受下午茶的恬静时光;彼时,心情慵懒,就衣裙松散地来一个葛优躺,或追剧,随着电视剧里的主人公喜怒哀乐一番;或者漫无目标地瞪着天花板想心事,让思绪海阔天空地飞翔……
事实上,人的灵魂成长许多是不经意间在孤独中完成的,只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比如:一个顽皮的孩子在父母离异后突然间懂事了;一个娇妻在丈夫突遭意外后变得坚强能干了;一个吊儿郎当的丈夫在妻子投向第三者的怀抱后幡然悔悟了等等。一桩一件,哪一样不是经历过彻骨的疼痛?有时候甚至是站在绝望的悬崖边,在孤独的境遇中,和自己对话,有的抓住了心洞透进的一缕阳光;有的潜意识唤醒了另一个自己;有的则关闭心扉,一蹶不振。
孤独像蹁跹的蝴蝶,久不久掠过你的心蕊;孤独如锋利的刀刃,时不时划伤你的眉头,她是人的宿命,我们在靠近她的时候,学会品读其别样之美,就够了。